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基础教育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建构实践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认定与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此种状态的持续存在,难以确保国家课程的核心地位,更难有效实现国家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为核心、以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的校本课程科学体系的建构实践研究,对于积极引导与科学规范广大教育工作者科学开发与正确使用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基础教育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建构实践

王培生 李长宝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认定与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此种状态的持续存在,难以确保国家课程的核心地位,更难有效实现国家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为核心、以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的校本课程科学体系的建构实践研究,对于积极引导与科学规范广大教育工作者科学开发与正确使用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资源性课程资料

1、问题的提出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小学教育、初中教育,还是高中教育,其校本课程的开发、认定与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校本课程内涵不清,开发与使用者不明确校本课程是什么;开发校本课程动机不明,往往是为完成任务而开发;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不能正确反映教育教学规律,难以产生有效的教育功能;使用了校本课程并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等等。在不否认目前确有部分校本课程正在产生积极教育教学意义的同时,还有相当部分的校本课程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基础教育正常的课程教学秩序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影响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有效形成。此种状态的持续存在,难以确保国家课程的核心地位,更难有效实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有鉴于此,为了积极引导与科学规范广大教育工作者科学开发与正确使用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产生应有的作用,开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为核心、以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的校本课程科学体系的建构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2、校本课程科学体系的建构

校本课程科学体系主要包括概念与范畴、性质与地位、类型与属性及建构原则、建构功能的建构。

2.1校本课程概念与范畴建构

顾名思义,校本课程即以学校或学科发展为本位建构实施的课程。具体说,就是基于学科或学校发展,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遵循相应办学理念,针对学生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及地域优势课程资源,自主研发或自主选用的课程。校本课程一词,正式出现于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其思想源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专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课程的计划、制定、实施及评估。在教育产生初期,校本课程是占主导地位的课程。

2.2校本课程性质与地位建构

校本课程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第三级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大类课程。首先,占位比90%以上的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体现国家发展意志,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研发并组织实施的纲性课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其次,占位比40%的是地方课程。是地方(指省或省级自治区)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发实施的课程。再次,是占位比40%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计划,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占位比为学校总课时数的10%-12%。我国国家基础教育普通中小学的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

2.3校本课程存在形态及属性建构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校本课程,有“学科校本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两种存在形态。

“学科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科发展的课程”,是学校学科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实现国家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以学科教师为主体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学校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如中学英语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有计划地改编成“课本剧”,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课程学习。这就是“学科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其“课本剧”就是中学英语“学科校本课程”教材。“学科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个性化的产物。

“学科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新的课程类型,而是属于国家课程范畴中的一种课程,是一类资源性课程资料,是国家课程的科学延续和有效补充,是国家课程的衍生物。具有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三大基本属性。如上所述的中学英语教师建构的“学科校本课程”之“课本剧”,其本质就是中学英语课程教学所需的资源性课程资料,是中学英语国家课程的衍生物。

“学校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发展而新研发的课程”,是学校在对学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在充分估量学校与地域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教师积极参与,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而建构研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4校本课程建构原则的建构

首先,所建构的校本课程必须正确反映教育教学规律,与国家课程具有连续性及可操作性。其次,所建构的校本课程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质量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产生明显效果。第三,所建构的校本课程是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脱离教学过程的劳动产生的不是校本课程。第四,所建构的校本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国家课程的衍生物,不能独立于国家课程之外。第五,优秀的校本课程往往是个体终身创造性劳动或集体长期创造性劳动的结晶。第六,科学开发、认定与正确使用校本课程,既有理论建构问题,又有实践操作问题。第七,建构“学科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或唯一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施国家课程的教学过程,更好地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

2.5校本课程建构功能的建构

首先,建构校本课程科学思想体系,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认定及其使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操作方案可实施。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认定及使用走上科学化轨道,积极引导与科学规范广大教育工作者科学开发与正确使用校本课程,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建构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之不足。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