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形式 与改革措施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具有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是高等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识教育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素质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各高校教学中,师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学方法,师资力量、课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一、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英文译为“general education1829年美国由帕卡德首次提出,意图通过这部分教育保证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前身被称之为“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大学的目的。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书中提出: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使之接近真理。自由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培养辩证的、逻辑的思维,受过自由教育的人能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国内学者李曼丽总结现有的50余种对通识教育的解释得出:通识教育是一个具有多重层次涵义的概念,是非专业、非功利性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与自由教育同义[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大国工匠”的需求加大,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向企业用人要求靠拢,长期以往,教学就只是注重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最后就只能成为“专才”。然而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变化风云莫测,只了解自身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很难通过学习、创新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如果只注重专业教育,戴维斯认为人将被他的专业、职业所占领,他将被从头到脚在制服里。他的美德、他的科学和他的思想统统套上了一种外衣,而整个人便在他的技术特征的标准模子里被塑造、压迫、僵化[2]。应用型本科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目标的时候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去实施通识教育,避免将学生培养成“工具人”。

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促进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使人可以挺立心志,自作主宰,实现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主体性地位。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方式分为两种:(1)核心课程,(2)平均选修。核心课程:所有同学都需要学习的课程,例如:加州大学,斯坦佛大学都将写作课与经典阅读列为了必修课程,写作课可以帮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的表达自己,通过阅读经典可与先人进行思想沟通,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促进思考,碰撞出新的火花。平均选修:学校将课程划分为几个大类,学生必须从每一类中选择一门课程学习。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规定每一位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修足六门社会科学类,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微积分与生物;八门人文社科、艺术类,必须至少有三门集中在某一类,例如:音乐、历史或者是语言。这项制度中集中修习一类课程值得借鉴,因为对于某一个陌生的领域只学习一门课程是没有办法能够了解基本的知识或者是培养兴趣,只是蜻蜓点水,应付了事。通过多门同一领域的课程才能开始领略绘画、音乐艺术之美,才能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形式

通识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认识自己与客观社会的关系,建立自己的人格、价值观,重点突出在“通”字上,通识教育的载体不仅仅限于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还可以通过必修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创业与实践等实现。上述内容可以分为两类: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1. 显性课程(必修课程)

显性课程就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可供学习的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必修课程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与公共必修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并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可在科学知识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在人文课程中融入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之间应相符相承,和谐共生。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必然趋势,现代社会各行业高度融合,各个领域相互合作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全方面综合发展的人。从“专才”发展为“通才”,还是个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为能做到将两者共同融入进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教师培训也应该随着通识教育的推进进行相应的调整,帮助教师丰富知识,从而丰富课堂内容。

公共必修课,在美国部分院校也称之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大致分为人文知识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是针对该校全体学生开设的除专业知识课程外的必修课。这类课程目标是在学生中建立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目的是学习思考和学习方式。通过人文知识类课程认识人类自身,社会科学类学习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自然科学类学习自然规律。例如哈佛大学2010-2011的核心课程目录分为七个独立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以及社会分析,每个领域必须至少选择一门课程。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必须选择人文社科类课程,人文社科类学生必须选择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学习,核心课程学分占总学分四分之一。核心课程类的通识教育模式是目前最有效,涵盖知识最广阔的一类[1]

目前高校都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原理,毛泽东理论军事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体育9门必修课程,如果根据核心课程模式三大类归类,人文知识类2门,社会科学类4门,自然科学类2门,体育属于人文知识类与社会科学类交叉学科。公共基础课程门数不多,但是所占的总学分比例却较高,以笔者工作的高校为例,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占比为32%。反映出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数量较少,学分占比高,课程类型分布不平衡。 

在选修课程方面,开设选修课程在各院校达成了共识,从人文社科类到科学信息类都有涵盖,已经完成了普及阶段,目前选修课程需要进入到“深化”这个阶段。“深化”选修课指课程内容应具备知识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需改变选修课在师生中“只是用来完成学分”的观念,应使这类课程能激发学生内心对世界的好奇,发掘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 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活动,校规,校训等)

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的校园讲座,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活动中体现出的价值观不管是对学生个人还是群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彰显的学校理念,大学精神,历史底蕴。通过课堂外的活动有助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学生通过实际的“做”这件事情,全身心的沉浸其中,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想”,通过“想”获得知识,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做”到“想”的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亲身去体会发掘知识的乐趣,创造的快乐,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4]

  广义的校园文化不仅包括学生活动还包括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教学楼、图书馆和现代化的实验实训大楼,也包括校训校歌、教风学风等在内的软文化。通过在教室内张贴科学家或者教育家的名言警句,将校训树立在校园明显处,增加图书馆馆藏,美化校园环境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隐形课程的潜移默化中成为身心和谐的准职业人。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1、重要性认识不足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意识中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都不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认真对待,学生上课也只是单纯想获得学分而已,双方都认为这门课是可有可无,自然而然地课程的传授效果不佳。显性课程重视程度还好,很多课程都还有课后作业,但公共选修课程基本没有课后作业,都只是在课堂“讲-听”模式。笔者了解到一所中部的二本高校俄语选修课异常火爆,选课难度堪比现在各种抢购,其原因是这门选修课的学分高达4个学分,但到了上课时去的学生只在半数左右。

2、缺乏整体规划与管理 

如何去开展通识教育,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较为全面整体的规划。目前大部分学校也只是多开几门公共选修课,或者是开设具有校本特色必修课程,让整个课程内容看起来“丰富”,但无法满足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需求,没有从人才方案整体来确定培养目标,划分课程模块,选择课程内容,设置学分占比[5]

部分学校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教育或者公共基础课程有归属教学部门,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大部分由教务处分管,教务处属于全校教学的管理部门,对于通识课程体系搭建,课程内容的选择都没有专业人员把控,教学研究没有办法做到深入细致。

3、教学方法局限

目前的通识教育上课方式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过多的运用讲授法会造成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扮演“听”的角色,学生自我思考的机会不多。通识教育是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辩证思考能力,学习的内容不应只局限在教师教授的内容,需要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思考,从思考中获得自己的知识。教学地点也绝大部分局限于课堂,与社会接触机会太少。很多高校的学生大四期间社会实践是进厂当流水线工人,或是一两个小时走马观花的参观,难有在思维上有启发。

目前部分院校的课程内容只是将专业课程中的基础部分直接拿来讲授,对课程内容的选取没有进行论证,只是凭专业课任课教师自己的选取,这通常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偏难,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基础,学不明白;另一种是课程碎片化,专业课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或者简单的内容,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学完之后只是零碎的知识点,浮光掠影,没有内化的过程,更不要说影响思维和能力了。

4. 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学校管理层面以及教师自身认为通识教育是“不重要”的课程,缺少学识渊博或者有较多生活阅历的教师教授通识教育课程。而通识教育可以说是一类综合性课程,不属于哪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它涉及的内容涵盖各类领域知识,如果授课者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很难上好通识教育课。而经历丰富学术成就高的老师更多都去追求大项目、职位晋升,很多高校都规定了老师的最低课时量,要不然那些教授们连专业课都不想上。一些高校邀请的讲座教授来做报告都是讲比较专业性的东西,甚至还有些国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讲的专业英语更是让大多数学生听的云里雾里。

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路径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已有20余年,在通识教育方面边实践边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抓好通识教育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教、学观念

不管是国家还是院校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但是实施效果却不乐观。大部分学校提到通识教育没有清晰思路,例如开设通识教育的课程类型应该包含哪些领域,开设新的课程应该包含哪些要求,教师是否具有教授资格,如何在学校的课程中体现育人准则,校训校规。为保障通识教育顺利实施需要从学校层面到教师观念转变,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从课程目标中添加通识教育目标。

学生观念转变,从只是为了修够学分到从世界环境、自身条件考虑选择合适的课程的转变,对这一情况学校可在选课之前做好选课指导,详细描述每一门课程的目标、大纲,课程试听,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之后再做选择。

2. 提高课程质量

教学目标定位要高,不是简单的了解,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批判,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课程内容选择可围绕所讲授的科目与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6],某些涉及学科领域较宽、知识容量较大的通识课程, 可以按主题内容或按学科领域组织系列讲授。而一些知识内容较少的课程, 完全可以通过几次讲座的形式展开。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模板中大学语文被设置成了部分专业必修,此类情况在理科类院校较为常见。可是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连最简单的请假条格式都不清楚,总结报告错字连篇,更有甚者还会用到方言书写。大学语文课程虽不能明显的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带来直观的收益,但是语言表达,文字描述是无时无刻会在生活中运用到,在未来的工作中也是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其专业知识的发挥平台,所以将语文课程应被列入通识教育必修课。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经典阅读来完成。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中,经典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课程,阅读经典,与古人对话,可陶冶情操,领悟世间道理的真谛,唤醒人类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语文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不能因为它不能产生直观的“效益”就忽视它。

3. 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为中心,可运用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注重实践课程,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结合生活实际,帮助、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教师通过辩论,讨论,讲座等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讲解自然科普类课程的时候要被文科生接受,更需要一些高明的教学技巧和合适的教学方法。现在网络发达,教师还可以通过“慕课”等方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设课外第二课堂,进企业、进政府、进社团,开拓学生视野,更早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走近大自然,认识自然客观规律,从接触大自然过程中得到灵感,做到通识教育授于无形,得于无声。李子柒的爆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拍摄的视频内容很自然,很真实,极富感染力。

4. 设置独立机构设置

目前部分本科院校中借鉴英式教育中的学院制,通过设立独立的通识学院来推动通识教育的开展,例如复旦大学在书院制的基础上实施的导师制、党团组织模式和学生课外活动组织模式,打破了传统上以院系为主导的组织和管理模式[1],其他的高校诸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新雅学院等都采用此类管理体系。但这种方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只能涉及到部分学生,普及性不广,较容易发展成精英教育。

另有高校采用的是设立通识教育学院统一开发、建设以及管理课程,规划通识课程的开设,规范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开设标准。这类方式可推广性更强,具有普及性,可改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散漫导致资源分散,课程含金量不高等问题。

5. 加强师资保障

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门槛较低,大部分教师职称较低,并且对于通识教育大部分教师的了解不深入,通识教育知识累积较少,学校可鼓励职称较高,拥有宽厚基础知识和丰富人生阅历的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同时定时开展培训和讲座,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后备力量。

我国通识教育教师的缺少还有一个原因是缺少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识教育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很多老师更愿意校企间的项目提高收入,而不愿意开设通识教育课仅仅赚点课时费。美国一些高校会提供一些经费补助那些愿意教授通识的教师,现在国内某些高校也有一些奖补政策鼓励教师开设通识教育,但还远远不够。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0-109

[2]()纽曼.大学的理[M].高师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0-110

[3]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0

[4]刘铁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务[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26-29.

[5]李会春.通识教育理论、方法及中国实践[M].合肥: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130

[6]冯惠敏.我国内地高校推进通识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7(05):40-43.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