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构建“123N”生态德育模式初探
李英
摘要:从三方面阐述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遵循“人在中央”的教育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123N”生态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生态德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要求立德树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于以上背景,为传承和发展西宁市大同街小学德育特色,无愧于德育示范校的称号,本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我们构建了‘`123N”生态德育模式,并付诸实践,初见成效。
"1”是一种理念:即“两个第一”的理念—在学校管理的视野中教师第一,在课堂教学的范畴中学生第一。只有学生和教师共同成功,才有真正成功的学校。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构建了两种文化,"2”即生态型学生文化和生态型教师文化。"3”是三方力量,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N”即N个活动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体验活动实现生态德育。
1、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坚持“两个第一”的理念,着力构建生态型学生文化和生态型教师文化。
在生态型学生文化的构建中,立足课堂实践,重点抓好三大课堂。第一课堂即生态课堂,提升学生对学业活动的参与度;第二课堂即社团课堂,增强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第三课堂即心理课堂,增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度。通过多元教学,让学生获取成长的充实,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生态型教师文化的构建中,着力营造促使教师成功的教育生态,以培养“成功教师”为目标,立足生态课堂实践,倡导教学“田野研究”,开展个性化工作坊、预约教研、预约听课及基于班级管理模式下促进“问题学生”转变的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特长,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
基于班级管理模式下促进“问题学生”转变的校本教研活动,即针对班级中的“问题学生”,由班主任和本班各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旨在倡导“人在中央”的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班主任及本班各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心境,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课堂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干预,促其得到有效转变。同时,对一些家校配合成功的典型案例,通过家长经验交流会得以推广,使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受益。
2、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搭建家校互动桥梁。一是建立班级和校级层面的家长委员会。培养一批信息员队伍,向他们公布班主任及校长的联系电话,通过信息员发现班主任、校长难以发现的问题,以便学校全方位掌握在学生、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开设家长学校课堂,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每年针对一年级新生聘请教育心理学专家开展幼小衔接有效方法的讲座;针对六年级毕业生开展如何正确面对学业成绩的讲座等。三是定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由班主任收集整理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汇集成册,并在家长会上进行分享。
3、以社会实践教育为延伸
一是成立“大同基金会”,将学生自己在社团课堂中的成果义卖、义演所得资金用于对本校残疾儿童、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开展手拉手为贫困山区孩子献爱心活动,走进社区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二是“喜鹊行动”。学校和社区来架桥,传播正能量。在校门口公示栏和社区公示栏张贴学生优秀作品及获得的各类荣誉,如多元化作业、美德少年、学生金点子等,使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引导广大家长摒弃唯分数论的思想,让“乐学、乐教、乐园”的理念深人人心。三是针对当前较为突出的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网络少年等问题,进行公民教育实践研究。我们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国小公民上。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选择研究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走进社会收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艰辛,收获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从小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我相信,大同街小学在‘`123N”生态德育模式的推动下,“乐学、乐教、乐园”的共同愿景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