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使一些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扭曲,养成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严峻的形势考验。
1、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养成教育可分为生活、学习、卫生、道德、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等五个方面。新形势下,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新问题,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部分学生用钱大手大脚,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东抛西丢,讲派头J巴想严重。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他们从小没有养成正确的站、坐、立、行及读、写的姿势,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还有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学生道德认识和评判比较情绪化,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意识还尚未成熟,他们无论在认知方面还是社会适应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是一个黄金时期。北宋著名学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因此,抓住小学阶段这个关键期,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必将为他们健康成长和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2、养成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相当长时间内,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直存在。当前德育现状虽发生很大改进,但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内容远离现实、教育方法陈旧、知与行脱节、评价手段单一等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与社会生活新变化的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德育必须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3、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而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简单地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小而言之,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学生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所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4、养成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由于部分学生存在着一味要求他人,忘却完善自我,以自我为中尹已,追求享乐,安于现状,责任尹已不强,法律意识淡簿,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学到的知识再多,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所以,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完美人格的塑造,用养成教育手段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知道做什么样的人。
完美的人格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我们要时刻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加强对他们的正面引导教育,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规范的言行举止塑造学生,以先进模范的事迹鼓舞学生。在教育中要克服简单生硬的说教,要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融人到教育活动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专业技能训练,给学生创造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和氛围,为他们从小塑造完美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综合教育,也就是对他们将来步人社会怎样做事做人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关心和配合。只要我们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并长期坚持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必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必然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培养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