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标 深研教材 理顺教学
李慧清
着课改的不断深人,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会产生新的困惑。对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我们将如何把握?熟悉?领悟?这无疑成为教师教学中函需解决的问题。“研读教材”在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年轻教师成长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此谈谈我的认识。
1、明确“教材”是什么
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材改变了原有的内涵和形式一一不再是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模仿对象,或者说,它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而是赋予了新的内涵。确切地说,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概括地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介。
2、如何研读教材
笔者认为,研读教材需做到五要,即:要研读课标,把握教材,理顺教学;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的分布;要正确领会编者意图;要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要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
2.1要研读课标,把握教材,理顺教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是半径,无论圆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圆心找不准,教学就谈不上有效。因此,解读课程标准就是找准圆心,然后通过研读教材来理解课标,同时用课标来把握教材。教师解读课标的过程,是提升认识和深化课改的过程。解读课标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的执行力、解读力和转化力,即如何把课程标准细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转化成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2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的分布。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关注的只是该节课的教材,并下力气反复研究。这样的研究关注的只是局部的“点”,而忽略了整体的“面”,即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其实,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更重视的是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安排,其编排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因此,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就需要我们来分类整理课程标准,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在各学段的分布情况。
2.3要正确领会编者意图。编者是怎样通过系统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体现和逐步实现课标要求的?我们教学时应该怎样具体把握?又应注意和重视哪些问题?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册教材,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能否将课标要求、自己的理解及编者的意图相统一,也就是能否正确领会编者意图。要做到正确领会编者意图,就必须把分类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用书结合起来。分类研究教材内容,目的是为了更深人地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以及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后联系,明确其来龙去脉以及基本训练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重难点、知识点和能力点等目标。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用书对编写意图作了详细的说明。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集中时间分类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用书,将会使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认识与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4要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要把握:(1)通读全册教材,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知识的衔接。(2)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一不平衡(不懂新知)一引发冲突(关键)一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一新平衡(学懂新知)。(3)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道例题中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
2.5要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教师梳理出新授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重难点,并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对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例题的层次性、发展性和延伸性。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正确解读课标、解读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