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练习 提升核心素养
——以语文版修订教材七年级上、下册为例
李素珍
(巴马瑶族自治县教研室,广西河池市,547500)
关键词:课后练习;核心素养;提升;七年级教材
1、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将成为“十三五”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科教育实践探索的中心议题。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2]
2、课后练习在教材中的地位
课后练习是语文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版新修订教材七年级上、下册各六个单元,各24篇课文,每篇课文后面都附有思考与练习。课后思考与练习集中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它既是编写者文本研读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编写意图的集中体现。通过观察研究,发现编者修订教材注重从语文学习角度,把练习设计得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精心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都经过精心设计,提炼了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示了具体的思路。因此,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如何利用课后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1巧借课后练习,凸显语言构建与运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必先要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每篇课文后面的“字词积累”,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课前课后学习识记,认读字音、记住字形、理解词义、正确书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牢记,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分组自行听写,或用一句话来连接本课生字词,加强记忆和运用。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春》中,字词积累列出“酝酿、应和、嘹亮、烘托、呼朋引伴”,学生连成这样一段话:“春天来了,我们呼朋引伴去野外烧烤,这是酝酿很久的事儿。到了河边,看到一片水汽迷蒙,烘托出一个神秘祥和的氛围。这时候,一艘艘载着游客的船缓缓而过,游客用嘹亮的声音跟我们友好地打招呼,我们也高兴地应和着。真的好开心啊!”这样,既达到了掌握字词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语言组织能力的目的。学生对这一课的生字词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还有的比如《伤仲永》课文后练习第三题,让学生理解“之”字的不同用法。“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余闻之也久、于舅家见之”等,加深了学生对文言重点虚词“之”字的理解。
记住和积累生字之外,还要特别重视规范书写,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书写姿势一定要正确,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练习写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认真处事的态度的过程,是培养良好品质的过程。教材中就有这类习题。如《我的老师》第三题:用楷书抄写课文第十二段。《古诗五首》第四题:从五首古诗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诗,用正楷抄写一遍。《木兰诗》第四题:用正楷抄写全诗并背诵。《三峡》第四题:用行楷抄写课文并背诵。
课后练习中还有一类是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要求学生学会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如《春》的第一题: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朗读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读出并感受春天的美感。《天上的街市》的第一题:这首诗节奏匀称,富有音韵之美。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重音。请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说,合理利用课后练习题可以夯实基础,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形成语言的构建,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3.2合理利用课后练习,促进思维发展与品质提升
系统地对课后练习进行归类,就清楚地知道,从练习题中能找出打开阅读文本的钥匙,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比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一题: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它给“我”带来了哪些乐趣?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急于阅读文本,了解个究竟。还有《皇帝的新装》第一题:皇帝的新装“新”在地方?《犟龟》中:说说小乌龟的“犟”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引起学生思考。
同时每篇课文的练习都暗含课文重难点和知识要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好材料。它为学生指点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有一定的作用。它还能引导学生,根据练习题,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阅读切入口。
例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我”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回忆我的母亲》:概括朱德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最后一课》的第一题:默读小说,谈谈题目“最后一课”的含意。《台阶》:“台阶”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寓意?等等这些,无不为学生指明了学习课文的思路,让学生很快可以切入文章的重点难点。另外,这个练习题也是教师把握教材“怎么教”的定位问题,不易于偏离本课所提示的重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所以说,这些练习是学生掌握阅读思维方法的好帮手。利用好这些习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品质的提升。
3.3通过利用课后练习,带动文化领悟,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版修订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落实在课文中,体现在练习上。课后练习的设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有《渡荆门送别》《望岳》《天净沙·秋思》等20篇,要求背诵的文言文有《陋室铭》《爱莲说》《三峡》等 8 篇。通过反复背诵默写和考查,学生能够较好地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较好地传承这些经典。
除了背诵古诗文,还有的诸如谜语歇后语的练习,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兴趣,加深热爱传统文化的体现。例如《蜘蛛》第四题:课文以谜语开篇,引人入胜,请你仿照示例编写或找一条谜语说明某一事物。示例: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花生)。类似该题促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感受传统文化乐趣。因此,课后练习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热爱和传承优秀文化和经典。
3.4合理利用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版修订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课文文质兼美、生动感人,对这类课文的内容加以理解、揣摩、积累,对于学生来说大有裨益。
例如《期行》习题二:陈元方有哪些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观沧海》习题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和抱负。《伯牙善鼓琴》习题四:“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两人成了知音。古往今来,彼此了解、相知默契的“知音”之交很多,请你从生活中或课外阅读中找一个有关知音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欣赏鉴赏的过程,是审美情趣由已及人、相互融合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在积累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利用课后练习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利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练习题中有很多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加强写作,不断练笔。例如《苏州园林》里:观察本地民居或其他建筑,并用一段话介绍它们的特点。《忆读书》第四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又如《列夫·托尔斯泰》中:这篇传记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更加突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象,你也试着用这种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200字左右。《迢迢牵牛星》:将该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200字左右。这样的练习是学生在充分的审美鉴赏之后的再创造,是一种有个性的表达。所以说,合理利用课后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总之,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挖掘课后练习题,拓展空间视野和综合实践意识,注重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因此,在语文这一广阔领域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突出重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诸葛 亚寒 《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河池教育]2016第5期第10页
[2]陈家尧 《走向生本,提升素养》[语文建设]2016第11期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