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获奖论文推荐
论高中思政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目前,人们对高中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实际上,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价值。高中思政课教师通过学习环境方面的有意创建,教学方法上的特定使用,评价体系方面的匠心完善,高中思政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大有作为。

 论高中思政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刘风发

(广东龙川田家炳中学 ,广东省龙川县,517300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创新能力;培养

1、培养的认识误区:

1.1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自然科学的事,与社科无关

通常,人们认为,创新能力就是人们运用各种已知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自然科学的事,是科技人员的才能,是搞大发明,而思想政治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主要任务是灌输和教导学生社会主导思想、价值观念,它没有实验,不用操作,无须观察,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太晚,没有功效

有人认为,高中生的智力已经发展到很高,兴趣爱好基本定型,思维定势也很难改变,特别是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没有时间进行创新实践,而且综观国际、国内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都是以幼儿、小学生为对象多,因此,高中阶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取得功效。实际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特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求异为主,求同为辅,而且他们都有较好的知识基础,这些都是创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

1.3认为在讲有关涉及到创新问题时提及就可以,不可能每节课都涉及

高中思政课有些内容直接与创新有关,如《经济生活》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的作用、途径,《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等,教师在讲这些内容提及创新再辅导一下方法就可以,其实,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它随处可去,随时可来,它不仅仅就是创造新事物,搞发明,人们独立思考,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都是创新的表现。课堂上如何去开一个头,如何去阐述一个观点、原理,如何去组织课堂,如何总结课堂等等都可创新,都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4认为思政课很少实践性,不可能取得实效

创新需要实践,光脑袋做梦,而不去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做出来,人们是不知道的,这没有价值也不会产生功效。思想政治课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不像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那样多实践,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思想政治课不是没有实践环节,它也有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任何知识都要两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体系,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产生功效。思政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的重要价值

2.1教学价值

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进入21世纪,有人提出,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在落实素质教育,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教学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

2.2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是否成其为人和能够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它一般体现在人的思维、情感、语言、意志、仪态、文艺技能等方面,是构成人的气质、风度和人格的内在因素。思政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促进他们这些方面的提高,从而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类进步。

2.3社会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互联网+的推进,创新成为神州大地的最强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对于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赶超其它国家,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3、培养的实践途径

3.1学习环境方面的有意创建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环境对人的影响毋庸置疑。

    3.1.1师生平等友善的交流环境

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秉承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不把自己居于绝对权威地位就会在学生间架起一座座情感桥梁。课堂上,当学生们解放思想,解除束缚,敢于质疑,他们就能自由地表达见解,思想就会互相激荡,思维高度活跃,热情不断高涨,在这样的气候和土壤中学生的自主性彻底解放,他们平等参与,畅所欲言,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从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出创新的产物。

3.1.2教学场所的精心布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地,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等都有重要作用。教师精心设计班级标语,细心布置班级墙壁,集中展示学生成果,特别是让学生自己来建设班级文化,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

3.1.3课外活动的密切配合

要使学生知道,知识是这样是一回事,如何记忆掌握、补充完善、实际运用又是一回事,理论是灰色的,而理论应用的现实世界又是丰富多彩的,为此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样开放性教学,学生才会不断发现问题,才会不断地推动他们去解决问题,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学习才有更深刻的认识,创新成果才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3.2教学方法上的特定使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3.2.1要自觉、主动地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人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这话虽然有点过,但至少说明教师自己会创新的重要。教师要突破思维定势,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只是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重知识灌输注入、轻问题探索创造;重统一模式、轻发展个性等等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要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可采用角色体验法、留空教学法、思维重演法、缺陷列举法、思维反省法、迁移问题法、讨论法、角色互换法、社会调查法等,这些方法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如在上《生活与哲学》“两点论”、“重点论”知识时,我让学生就“我们中学生应不应该参加文体活动”等问题去开展讨论争辩,首先让几个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然后让有同样观点的学生组成小组,再搜集资料小组讨论个结果后再展开小组间的辩论,如果还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还可自由发表观点,这样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思路开阔,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易于实现。

3.2.2要创新教学手段,特别是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现代化的教具。信息技术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开放性的特点,它能够把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强烈的表现力可以全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现在网上的各种电子实验室,3D打印技术等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扩展视野,开拓思路,进行演习都有很大帮助。

3.2.3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表扬学生在学习中的发现和探索,表扬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诠释、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甚至当面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设想,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积极探讨、回答其“所以然”, 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扎实的知识和能力为创新做准备,使他们不再认为创新就只是科技人员的事,就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表达新观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什么事情、知识都是当然都是应然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如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框课时,书上先讲了辩证否定观,再讲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我在按套路讲完这些知识后,又让学生再进一步思考,这两个知识有没有关系呢,能不能归为辩证否定观就要求我们要具有革命批判精神,其方法论就要求我们要去创新呢。

3.3评价体系上的匠心完善

人才不仅仅就是成绩考的好的人。传统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结果看学生的考试成绩。素质教育新课改要求,学习方法不就是死记硬背,学习目的不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学习评价不就是看一个分数,而是既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接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此,学校的考核评价也要跟上,如变分数一样考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考量的多考,变一次考为多次考,题目中还应有一定量的题目将创新能力作为能力考查的重点,不是单单的注重学生的绩,还要多看学生的行,了解学生的情,使学生的知,行,情都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总之,创新能力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有机组成、协同作用的一个复合体,它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在学校课堂教育方面,只有在教师创新性地教,学生创新性地学当中才能碰撞出学生的创新之花,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才能有如泉涌,这样才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文海鸿,刘茂艳,徐雯,王剑锋,李玲.大学生逻辑思维调查问卷的设计[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1).  

[2]刘小蕊,庞丽娟,沙莉.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的特点机器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03).  

[3]李湘荣.论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的跨越[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2).  

[4]杨毅春.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略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

[5]王恩君.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能力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4(07)

[6]陈国明,金亚敏.创新潜能自测与咨询[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8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