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刘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英语;教师角色
2015年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那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任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给高校英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进行新的角色定位是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
1、“互联网+教育”的特征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资源开放化、共享化
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只能单向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常常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从而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互联网+教育”旨在实现一切教与学活动都是围绕互联网进行的,老师在互联网上面教,学生在互联网上面学,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面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面成型,线下活动是线上活动的拓展与补充。互联网教学实现了开放式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有网络便可进行学习。同时,网络教学资源还具有共享性,学生不仅能够从老师那里汲取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网络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等优秀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共享,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的优秀教师、各种优质教材、学习和生活资源。
1.2教学环境虚拟化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有计划地进行面对面教学,同一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必须一致,教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3]。而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只要学生有电脑、iPad或者手机,便能随时随地上一堂精彩的课。学生通常不会直接面对老师,仅在极少数视频中能看到老师,但是老师则通常看不到学生,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主要是通过文字和语音进行的。学生学习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自主性,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和课程,而且能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
1.3师生相处模式全新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者[4],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教师权威,成为了师生交流的一种心理障碍。尽管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与自己多沟通、多交流,却收效甚微。其次,上课时间固定,教师通常一下课便回办公室,学生与教师交流不仅时间有限,而且空间上也受到限制,高校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而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邮件、论坛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学习,而且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也随之转换成了“亦师亦友亦亲人”的角色。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改变了过去沉闷严肃的师生相处模式,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2、“互联网 + 教育”给高校英语教师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与教育日益融合,各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的同时也给高校英语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
2.1知识储备的挑战
传统观点认为,长者为师、能者为师、专者为师,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主导权。而“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师权威对英语知识的垄断,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飞速发展,高校学生不仅能从多种网络途径迅速地获取英语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师生间知识量差距正在逐渐缩小,高校英语教师如果不能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2.2教学能力的挑战
相较于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有趣的互联网英语教学,传统教学更显枯燥无味,教学质量也可想而知[6]。互联网教学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拥有熟练使用各种网络技术的能力,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巩固效果;要求教师语言连贯、优美,教学内容更精彩、更具趣味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避免学生只学会“哑巴英语”;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课堂控制力和讲课节奏把握力。互联网教学具有虚拟性,如何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的秩序,完成教学任务都离不开教师的智慧。
2.3教育核心变化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讲为辅,除了少量的提问和思考时间之外,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面对问题的机会。此外,教师是传统课堂的主人,学生则跟随老师的节奏被动的接受知识[7]。随着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网络上预先获得知识,由此逐渐转变成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主动为被动。因此,“互联网+教育”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转变“主人翁意识”,把课堂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2.4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挑战
传统教学模式大多局限于班级授课的形式,高校英语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场所进行英语教学。教学主要围绕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进行,这样“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改变,线上线下混合型的英语教学模式迎合了学生的口味[8]。而且传统英语课堂主要是传授新知识,答疑解惑时间有限,问题通常是课后学生自行解决。而“互联网+”教育中的翻转英语课堂就颠覆了这种传统课堂——在网络进行知识传授,在教室进行知识内化。因此,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教学。
3、高校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为应对“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角色重新定位:
3.1终身学习者
韩愈在《师说》中曾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均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其中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成为教师的根本基础。作为“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生们均已成年,英语学习能力更强,知识储备量更丰富,获取新知识途径更广,互联网络、移动设备的使用甚至比教师更熟练,因此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因此,在这个信息快捷的时代,高校英语教师要主动实践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宽自身的英语知识,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网络新技术并运用互联网进行英语教学,做一名具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教给学生更新、更全面的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2活动设计者
建构主义指出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高校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也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网络知识获取高效便捷,学生接触到的名师讲堂越多,自然而然便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也更高。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高校英语教师应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英语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网络免费资源,主动构建英语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微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大数据技术引入教学活动,搜集、整理并分析学生在线上和线下学习留下的数据,准确掌握每位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线下精彩的教师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3.3过程引导者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为核心,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先讲解语言知识要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及写作目的,教师通常在课堂中唱“独角戏”。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更阻碍了学生潜力的发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从“主演”转变为“导演”,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听众席走向教学舞台的中心,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表演者”、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主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口语,增长知识,而且能增强自信,实现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可以借此方法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创新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3.4合作交流者
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在学生面前教师总是高高在上的,除了传授知识外,很少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师生间也缺乏足够的交流。而“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教学为英语教学互动创建了更便捷的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可以掌握课堂有限的英语知识,而且可以主动利用网络获取无限的知识,不断提出新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在自主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能得到锻炼,还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创新。因此,教师要努力整合网络技术来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将传统传输式英语教学转变为师生交互式教学,从刻板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灵活的合作交流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内心,实现师生携手共进,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让教学相长不再是美好的愿景,而是现实。
3.5创新能力培养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传统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顺序都是固定的,教学围绕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临时可变动性很小,通常都是老师先教,学生后学。“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创造了一种“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克服了传统高校英语课堂的弊端,而且赋予了学生学习自主权,符合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能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通过长期创新式的英语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的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乃至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总之,任何一项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改革实施成功与否,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直接相关。“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给高校英语教师带来了不少挑战,教师角色也应随之进行转变。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紧密结合互联网背景,把握“互联网+教育”的特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互联网思维,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创建网络化英语教学模式。并从新的角度进行角色定位,成为终身学习者、活动设计者、过程引导者、合作交流者及创新能力培养者。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14).
[3]祝炳芹.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 中学生英语,2016,14:75.
[4]李晓燕. “互联网+”时代下英语教师必备素养研究[J]. 英语广场,2016,08:82-83.
[5]罗超琴. 互联网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