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3BSH016)成果之一;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2017〕-JKGHZDZB-11)
成果之一;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6-JSJYYB-047)成果之一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党中央先后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有关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和意见,力图加大学校德育的规范化和实效性。学校也着力加强了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把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上日程。而目前小学德育存在忽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需求、小学生的内心体验、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等问题。
1、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研究者看法有所不同。依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1]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体现在智力正常、积极乐观、学习和社会适应性强等,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我国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学龄初期,是他们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新年,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2、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2.1德育目标忽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需求
小学道德教育目标更加注重追求整体利益。基于这个目标,道德教育更加倾向于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群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者力图以抽象的“完人”标准对现实社会成员进行道德约束与指导,以达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质的提高。而西方国家道德教育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受教育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力使教育目标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从而培养出具有强烈个性特征和创新意识的公民。加之受实用主义的深刻影响,西方国家更加注重道德的习行,以实际的行动来不断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以中美两国小学生守则对比为例,中国小学生守则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孝敬父母,尊师敬长,礼貌待人等等。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是: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等一些较为具体的甚至在我们看起来细枝末节的规范。经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培养存在“空、大、全”的弊病,而真正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点滴做起。局限于“他律”的学校德育注重小学生本身外的家长、教师和学校等行为个体或群体对小学生的直接约束和控制,忽视了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心理需求。
2.2德育过程忽视小学生的内心体验
小学阶段是儿童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时期的儿童自制力薄弱,缺乏理性,思维方式不成熟,需要家长及教师正确的行为导向。而部分家长将注意力过于集中于孩子的成绩上,严重忽视思想品德与人格特性的培养对儿童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倾向于将德育的重担全部交给学校,交给教师。而受到来自社会、家长各方面压力下的学校与教师,在当今社会制度与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也不得不使应试教育、重智轻德走向极端化。教师只是上课教书对学生进行单向的伦理灌输,满足于空洞的晓之以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却一概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不关怀和尊重学生,从不与学生谈心交流,对学生的成长漠不关心,忽视双方情感的交流。学生只能消极的被动接受,或者以读写背诵等机械方式获得老师家长的认可,而没有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获得自身道德品行质的提升。而学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割裂了知、情、意、行的内在联系,忽视教师学生双方之间生命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这正是当今德育作用无法内化,不能深入学生心灵深处的根本原因。
2.3德育方法忽视小学心理发展特点
我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来开展,有的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中,以道德说教为主要途径,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我们的道德教育,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正经危坐传授书本上的道德伦理,即为道德说教。道德说教就是直接对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讲授伦理规范。这种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说教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但是实际结果却与其本意发生偏离,甚至是背道而驰。例如:道德内容宽泛而松散,理论性太强,没有明显界限;教育方式呆板机械,不符合儿童活泼生动的个性;书本知识观念陈旧,缺乏灵活性,严重脱离学生成长需求,阻碍其通过道德实践提升道德修养的途径。注重抽象说教的德育方法使小学生不易进行个人自身思想的内省与感悟,而且轻视个人思想道德行为的实践与养成,空洞泛化的德育方法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提升产生很大的阻碍。
2.4德育意识淡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在事实上取得相应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人的传统思想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而且不屑于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正面思想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能否升学取决于学生成绩的高低,因此,家长与教师只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提升,却忽视了教育的最高目的与最根本任务,即孩子思想品德的修养与道德素质的养成。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首先是学习成绩,而且小学阶段学业评价形式单一,教育的内外压力使小学生喘不过气来,身心受到损害。
3、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改进措施
目前解决小学德育实施问题的关键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特别是应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1树立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理念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长”,德育亦如此,“德育即生活,德育即生长”,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生活,并且对生活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任何脱离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思想品德教育都在远离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德育的生命力。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与感悟。因此,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回归本真。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面临着实效性低下,浮于表面的问题,不少学生甚至言行不一、知行脱离;学生在面临现实世界中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追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当今道德教育过于注重空洞的说教,教师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权威与服从关系。因此,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应坚持秉承“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的理念,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现实社会接轨,与儿童日常生活接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发展生活,以取得心灵上的不断进步与提升。
3.2加强小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社会道德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使得儿童青少年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仰上的矛盾与困惑。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个人主义盛行,社会公德不能够很好被维护.自我教育是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达到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自我品德不断提升的过程。德育如果想有所成效,就必须“动之以情”,使德育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引发其道德行动。学生只有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需求并把它付诸实践,教育目的才能够真正达成。
3.3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我国目前小学生的德育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往往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具有很多的主观性、随意性。并且,德育评价过于注重德育结果和功利性评价,缺乏实效性。我们应该不断推进小学生德育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模式有机结合,使德育评价的目的回归到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上来,为改进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过程,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德育评价的功能走向全面化、合理化,使每个小学生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拥有一定的潜能。
3.4强化心理疏导
德育因其特殊的性质需要特殊的教育方法。我国的德育方法由于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方式与社会教育体制的影响,呈现出机械化、单一化、缺乏灵活性的整体趋势。因此,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创新德育方法,使德育从过去强制性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疏导为主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的个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邓云龙,戴吉.心理健康标准的中国文化解读尝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