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获奖论文推荐
罗昔明-《从教学信念观点谈研讨式教学策略》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教学信念是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复杂问题处理等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和理念,它对整个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着深刻的影响。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切合当下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信念的一种典范实践,这种研讨式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激励出思考和积极参与辩证讨论的学生,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真正体现了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特点,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信念;学习成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 (项目编号:B-b/2016/01/30)

1、在当下全球跨疆界的社会、经济与人际复杂交织的境遇中,对于一名普通的大教师来说,他必须要明确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来面对所学的知识、专业技能?在多元杂陈、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走势中,他应该以怎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判断来培育莘莘学子、让他们建立起自我的信念和价值观?要回答这些问题,需涉及到近些年来教师心理探究领域备受关注的教学信念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学习成效。

教师的教学信念是教师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构件。它是教师个人的表征系统,体现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上能够持守信以为真的一些教学态度和方法策略,并能够在课程教学中予以贯彻执行。任何一位杰出的教师都应持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教学信念,在面对如何规划课程教学、怎样看待自身的教学成效(包括这种看法与学习成效之关联)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一些难题时,这种教学信念对于教学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学者博德曾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教学信念的功能在于教学任务的界定、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等方面。[1]教师的知识体系会使得个人自身形成一套极具个性的教学信念系统与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可以说,教师所持守的教学信念好比其教学判断与有效决策制定的过滤器,进而会发展出一种概念架构或了解环境的方法来因应的教学行为。相关的教学主管部门如果要切实有效地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其重要前提须客观深入地了解教师的价值观和教学信念,其重要原因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信念的实际影响极可能远远盖过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政策这类外在规约,这充分表明更加重视和体认教师教学信念的重要性。

当代教育科学在理论研究上对知识的本质、知识的产生与获得的深入考察,已对教学信念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这种讨论知识论的理论,突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本身是一种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的获取则是由学习者在交互的学习情境中以及与学习者自身先在认知的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结果。这一方面让我们意识到教师在学生尝试知识翻新的过程中,应扮演一个协助与引导者的角色,而更为关键的另一方面在于,提醒我们应该侧重从探索性、交互性、主体性、创造性的层面去看待教师教学信念问题。在这个层面上,当代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观点值得借鉴。他提出一种“人”的境遇多元、开放、贴近生活的对世界的理解和考察,一方面有利于增进教学工作以更为深入、审慎的姿态处理知识体系本身潜在的文化历史意蕴,另一方面则以更为贴近青年学生特质的视域与之对话沟通,使学生能够构建自身的意义与批评性,从而形成一种研讨式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教学者对知识结构与原理的认知信念无疑会极大影响其教学信念,相应地也会影响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及教育目的的拟定。研讨式教学,是基于当代教育对知识特性认知不断深化而催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在这种教学信念下,学习者根据某种特定的问题积极提问、自由发表看法、热烈辩论来组织教学实践并最终达成教育目标。这是符合当下教师教学信念的确立并切合当下青年学生知识建构的“好的教学”,因为这种教学理念下的教育能够充分培育学生对认知的好奇、质疑、解决问题、人际沟通、探索性、创造性等等。可以说,在学校的外在因素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时,教学人员的教学信念较之于其他校内因素更能够深刻影响学习成效,好的教学方式,得当的教学信念,实质上其本身就是为学生们提供的优质内容。概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角色,成为教育品质的关键所在。

近些年来,我国的许多高校在本科生和硕士生教学中强化了“研讨式”教育实践,事实证明成效显著。[2]这种重探索性、主体性、激励性与互动性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让知识体系呈现出更为完美的品质。藉由研讨的方式趋向教学目标的教学规划与实践,能够时常激励学生积极反思问题,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形成师生间、学生之间系统化、密切性的互动关系,并且能够在恰切的研讨议题与良好的教学秩序中展开实践。

2起源于德国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探索性对话与交流,彼此能够建立起一种具有流动性的沟通过程。它是一种双向思想观念碰撞、交流的教学实践,透过商讨、交换看法、沟通观念、辩论、批判反省等方式展开。   

研讨式教学发生的最基本的条件,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对同一议题持有一定的想法,彼此都力图厘清相关议题,而且双方能够敞开心胸进行探索性对话。这种研讨式过程的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具备一定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的基础,形成一定体系有意义的个人知识库,提前拟定探讨议题的学习单,还要向学生提供课前阅读素材。研讨性教学观强调学生成为知识与意义的阐释者、建构者、创造者甚至相关问题的探索者,学生在教学者所事前拟定的议题情境之中,自由开放地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观点,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彼此争夺较量中,双方能够相互接纳、宽容与尊重,透过相互的对话、论争与批判性再思考等一系列主体性建构意义的体验过程,修正与补充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而重构自身的知识库。教学者则化身为问题和情境的设计者、研讨沟通的导引者与调节者,以及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引路人与裁判员,最后要能提出包容性更为深广的见解。

可以说,只有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者本身每一次体验到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时,才会发生理解上的“质”的改变,教师需要启发或协助学生创造、翻新知识,而非简单机械地复制、接受外来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协商、对话的历程,持续不断地产生调适,教学者要与学生对话、提问、辩护、交流看法,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种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主动参与意义的建构与如何行动,这实际上一种处于视域融合的过程,从与对方的交换看法中,检视自身的想法,提供了老师与学生们自身意识的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学生更能加深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实践中的视域融合过程,如同一种蕴含社会认知、判断与行为实践的社会关系过程,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关系中产生沟通、理解,进而形成经验与知识。

研讨式教学方式类型多样,依照教学设计导向,大体可分为一种是强调知识经由主体自身建构的发现教学法,另一种是突显知识须经由群体协作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法。前一种又具体可分为引导性发现教学法和开放式发现教学法。引导性教学方式侧重学生在学习前的认知起初状态,经由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发展出新的知识概念,而开放式发现教学法突出在一种彻底开放式的氛围中,学生需要经由自身创造性主动思考来形成自己的知识概念,有些时候甚至需要学生摒弃旧有所持的认知概念,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想法。后一种即是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们一起协作、讨论、沟通互动来达成课程规划目标。具体的教学操作实践中,教学者应该尤为注意处理学生的差异性,力图避免学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中互动不均衡或者认知依赖性的情况,当然还要考虑到学生之间互动讨论时散漫、聊天的情况。当学生与学生或者学生与教师探讨问题时,他们不仅需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必须思考自己所持有的认知概念、他人的看法以及怎样更好地为自身的见解辩护,这种教学实践过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当然,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形态实践中,学习者务必全方位地整合自身的知识库,同时还需以新的方式和策略翻新认知。

研讨式教学方式的具体操作步骤,可从四大阶段展开:第一阶段,确立研讨问题,并以其为中心拟定大体的讨论框架和主轴;第二阶段,基于学生讨论前的认知起点状态,学生需要首先积极主动思考相关问题的解答,并将这种个人见解充分地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自身省思认知程度; 第三阶段,在交互式的讨论实践中尽可能地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而探索一套更为完善、视域融合的阐释路径。这个阶段是整个研讨环节所占比重最大的关键部分,具体包括其一不同学生看法的差异与碰撞,是师生之间的见解的沟通与交换,其二学生能够非常理性地判断和体会多元的阐释现象;第四阶段,获得最合理且最为广泛接受的认知概念,同时学生还应该与自我先前概念与新近得出的概念,藉以深刻省思自身知识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研讨式教学实践可充分体现建构主义教学信念的基本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辩证、沟通与创造能力,以图符合新时代境况的要求。在学生讨论、表达与分享实践过程中,教学者可从中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及相应的思考模式,还有益于学生获得充分表达自身的机会,同时协助学生自我批判反省,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交互式教学实践中,体验自由表达与聆听的重要性。

3、结论与探索

21世纪新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将直面更具特性差异的学生,单向度的传授式教学也必将遭遇更大的冲击与挑战。当我们在审视这些问题时,教学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信念与教学特质来深入思考教育策略与方式问题?相应地,我们又对学生思考问题、正视问题,并进而解决相关问题,抱有怎样的理念与期待?

研讨式教学可使不同特性的学生,透过交互性的思想交流实践,借助对话、交换看法、观念辩论等形式,共同成长。伽达默尔的当代阐释学观念,肯定了我们自身知识“前见”的正当合理性,也很大程度上为研讨式教学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研讨式教学的交互性沟通与交流中,经由对话、商讨的“视域融合”而达成理解与认知的共识。藉此,在具体的研讨式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切忌落入自我为中心的独断思维模式,需要营造一种教学实践中开放、宽松、包容的交互性的对话环境,并且能够持续地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同时尊重他们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具有多元的意涵,最终让学生能够在智性思考和探索性的研讨过程中充分地建构自己的意义与批评,即完成知识的翻新与建构。

毫无疑问,研讨式教学模式完全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倾听开放、平等交换看法,在这一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但牵涉到认知观念和知识库的再建构与新创造,而且突显了民主尊重、开放包容的伦理姿态。研讨式的教学目标除了认知概念层面的学习以外,还需要培养受教育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实践中,学习到相关的过程以及智性思考,还可采取课堂观察、研讨报告等策略实施评量。当然,教学中的评量设计有诸多技巧,教师需要在秉持一种开放、公正的基本态度时,多加学习或创新地运用一些相关技巧。

参考文献:

[1] Bird, T., Anderson, L. M., Sullivan, B. A., & Swildler, S. A. “Pedagogical balancing acts: Attemps to influence prospective teachersbelief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993(9): 253-267.


[2] 李贝.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3.(4):35-39.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