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其他推荐
农村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建议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农村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建议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李克强总理...

农村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建议

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优质均衡已经成为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选择河南省某市3个县作为调研对象,分析农村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从制度上提出确保城乡统筹、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

1、农村中小学均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调研主要以河南省豫东南农村学校为主,笔者选择某市3个县,在样本县内选取35所农村中小学作为样本学校。笔者访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8人,参加座谈会的样本学校教师21人,共发放教师问卷296份,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67份。同时,依据《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教育数据。发现如下问题:

1.1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持续流失

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流失问题已成为县域义务教育阶段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在走访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专任教师总量呈下降趋势,且初中比小学下降速度快。《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专任教师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1975223人,2020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1756333人,年均减少率为2.89%2016年农村初中专任教师数607760人,2020年农村初中专任教师数556051人,年均减少率为2.20%。从学校所需教师数量调研结果来看,26.59%的样本学校教师认为学校教师数量与实际需要相比严重不足。

1.2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逐渐萎缩

城镇化进程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影响最直接、最广泛。具体表现为:城镇学校数量持续增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农村学校则数量持续减少、办学规模不断萎缩。我国乡村教育经历了从“村村办学”到“撤点并校”再到目前的“小校小班”。2016年,《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指出:“未来农村中小学教育呈现出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的基本格局。”其中,乡村小学一半以上为小规模学校,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成常态。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为数不少的学校出现10人以下的超小规模学校,甚至空壳校。七成以上的样本学校教师对小规模(100人以下)学校发展不乐观并表示忧虑。他们表示:“冷清的课堂,不仅难以让教师进入状态,也无法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启发、相互竞争的氛围。”也有不少学校中层管理者反映:“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普遍存在教师‘教非所学’现象。许多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尤其是一些课程大多是由非专业教师担任。”走访调研结果显示:乡村教育弱的关键问题是乡村教师队伍弱,优秀教师留不住。再加之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危机。

1.3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设备利用率较低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不仅与充足的教学资源有关,还与其教学资源设备利用率挂钩。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配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很多学校配备了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室,但这些资源设备的使用率有待提高,尤其是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过低。调研数据还显示:38.58%的样本学校教师认为本校的实验、体音美教学仪器利用率一般,33.33%的样本学校教师认为本校的实验、体音美教学仪器利用率较差,还有16.85%的样本学校教师认为本校的实验、体音美教学仪器利用率非常差。因此,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管理,提高图书借阅率和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是农村学校管理的应有之义。

1.4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环节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2021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师数量不足且年龄偏大,与高质量发展和教育需求有差距,缺乏办学自主权。

2、城乡统筹确保农村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

城乡统筹和城乡教育均衡都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最终目的都是达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因此,政府一定要从制度上提高保障,落实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1立足教育公平,科学制订城乡教育发展规划

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各种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城镇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而生源大量流失的农村小学,因教育资源有限、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而难以支撑。所以,当前我省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城镇学校办学条件的优化与乡村学校办学标准化难以实现的矛盾。

针对这一矛盾,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托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农村中小学确立一条适宜的发展道路。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学龄人口变化、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等,相关部门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包括学校区划调整,学校的撤销、合并、改扩建和新建等。通过科学规划,相关部门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为起点,以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主线,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县域教育发展格局。

2.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农村中小学办学标准化

制定县域基础教育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积极探索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体系。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体系应包括两个层次: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基本标准具有强制性,即对农村中小学在校舍条件、生均经费、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发展标准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按照差异原则,即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基础上,对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上保留有一定的空间,以较好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要保证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就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费管理方面,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农村中小学都应该建立经费使用信息透明化机制,将各项经费纳入预算范围,合理配置教育经费,减少教育经费的滥用,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规范化。二是经费监督方面,建立相应的审计机构,采取定期审计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防止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被挪用、占用等现象的发生。

2.3结合布局调整,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配置均衡化

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制度。以利益为导向,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扎根农村学校,实现在工资待遇、福利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现用待遇留人、用环境留人。

完善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都建立了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沟通交流制度,然而,交流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要想真正提高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的实效,就必须从制度入手。如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统筹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等,合理采用管理学激励的办法,建立有效的城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补偿机制。

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机制。教育培训部门应当意识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首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县本培训,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专业发展机会。其次,运用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这一教育平台,采取“上引下联”方式,构建高校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与退出制度,以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更新换代,解决农村中小学因师资不稳定而造成的师资缺乏问题。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