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其他推荐
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广泛的教育应用为线上线下融合(OnlineMergeOffline,OMO)教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

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广泛的教育应用为线上线下融合(OnlineMergeOfflineOMO)教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OMO模式借助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场景中各结构、层次、类型的数据,旨在以全场景融合的方式促进教学与服务向个性、精准、智能化转型,对教育和学习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OMO教学模式将打破传统以学校为主体的格局,颠覆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样态和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梳理了OMO教学模式的起源和发展走向,解析了OMO教学模式的内涵兼容混合学习和混成学习模式,体验无缝学习,促进智慧学习剖析了OMO教学模式的需求定位与发展机遇随后,在时空关系、供需关系和结构关系视角下分析了OMO教学模式的典型应用与实践形态,并从场景、教学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OMO教学模式设计的原则支持学生参与、驱动教学活动、联通技术与教学。文章最后对未来OMO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建议,以期为OMO教学模式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线上线下融合OMO教学模式智慧学习无缝学习新样态后疫情教育创变

1、引言

多媒体、云计算、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教育和学习的空间,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教育应用为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必将推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4月初,COVID-19已导致全球194个国家全面停学,妨碍16亿学生正常上学(UNESCO2020)。至11月初,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已全部复学,但全球仍有24个国家的9亿学生尚未正常复学(UNESCO2020)。自COVID-19暴发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此次大规模疫情暴露了当前教育系统的脆弱性,也显示出单纯的线上教学存在的诸多局限情感交流障碍、临场感不强、“屏对屏”式监控不到位等,种种原因促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与趋势,并助推学校构建无缝融合、智能化、一体化的学习空间。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看似是疫情下的无奈之举,却为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深化创造了契机。教育部2020827日宣布,为巩固春季学期“停课不停学”取得的成果,将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紧密融合(教育部,2020)20207月,我国国家发改委发布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意见,明确指出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在前沿技术、疫情刺激和国家政策多重因素推动下,基于OMO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组织结构、教学方式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OMO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即将诞生。目前该教学模式实践仍处于探索初期,理解并探寻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把握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的趋势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OMO教学模式的起源与走向、内涵、定位与发展机遇,提出OMO教学模式设计的原则,并对未来OMO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建议,以期对OMO教学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2、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

2.1起源

2.1.1互联网思维下的OMO商业模式OMO,最初是一种商业模式,起源于新零售领域。201711月,李开复在《经济学人》(TheE-conomist)杂志TheWorldin2018特辑发表专栏文章“MeetOMOsapiens”,在新零售领域提出了OMO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李开复,2017)。一大批企业开始把目光从O2O(onlinetooffline)模式转向OMO模式,致力于发展全通路经营的商业模式,使线下获得线上的便利和选择,线上获得线下的体验与服务。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OMO商业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互联网经济思维下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发展模式。例如,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创新工场投资的F5未来商店、百度无人驾驶系列的自定位加地图重构等都是OMO商业模式在新零售、智慧交通上的应用。OMO商业模式旨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时空、全场景、全产业、全渠道的经济新生态,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驱动,收集线上线下消费数据,结合线上线下的增值服务,模糊线上与线下的边界,形成线上线下流量双向交织、体验相互交织、管理一体化和产品去中心化的经济循环体系。

2.1.2培训机构的OMO教学模式

与其他商业领域类似,OMO概念的出现也驱动着培训机构从“单通路的线性服务”向“全通道的闭环服务”转型。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对传统培训机构的纯线上或纯线下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纯线上机构成本高、盈利难度大、课程体验不足,纯线下机构的运营成本高、无法规模化、方式固化(多鲸教育研究院,2020)。于是,众多培训机构开始探索如何基于OMO教学模式实现降本增效,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长足发展。新东方早前已开始自主研发并推进OMO教学系统,采取线下面授课和线上智能测评、答疑与互动的模式。好未来教育2018年推出教育开放平台,2019年推出魔法双师、魔法AI、魔法内容平台方案,并为打通双师课堂与在线课堂,推出OMO教学模式解决方案“双师小组课”。20194月高思教育宣布未来五年的战略是“坚持S2b2c,聚焦OMO新教育场景”。

事实上,疫情期间线下教育受限,线上教育的各种弊端凸显,加速机构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型。营销服务、教育能力、物理空间、行为习惯和数字融合的同步联动已经逐渐成为培训机构OMO教学模式建设和推进的方向。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各培训机构自身发展,也为OMO教学模式的实践提供了支持和示范。

2.2OMO模式从商业冲动到教育理性

2.2.1线上线下融合的必要性

线下教学一般在面对面教学环境中开展。真实情境下的体验与交互,特别是价值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契合了人的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的需求,使线下教学易于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也易于管理与提供服务。而线上教学具备线下教学所欠缺的快速、及时、不受时空限制和可重复性等优点。例如,线上学习平台和直播软件基于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再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念、信息之间的交换(祝智庭等,2019)。智能答疑、智能测评、学习数据自动化呈现等线上功能有助于教学与服务适应学生的动态变化。

线上和线下教学具备各自的独特优势,如果只关注某一方的优势或单个优点,显然无法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能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进程。因此,线上线下相互赋能,驱动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是未来学校建设的必然趋势。

2.2.2线上线下融合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走向

以互联网和AI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入教学、管理、评估等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利用技术赋能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突破的关键之一就是推动线上与线下的协同调配。基于此,O2O(onlinetooffline)教学模式的概念应运而生,意为从线上到线下或从线下到线上,倡导从线下或从线上获得部分教学或服务,此时,线上线下是混合状态,界限明显,线上线下的关系仅仅是相互助力。实践证明,O2O教学模式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线上线下结合与发展。

O2O教学模式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OAO(onlineandoffline)教学模式,即线上和线下相结合。OAO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连接的方式实现教学活动,线上线下各自开展相应的教学和服务,然后再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实现完整的教学活动。OAO教学模式中,线上线下是混成的,两者属于并行关系,边界依然明显,且无法解决信息流通和跨越服务问题。所以,如何使线上线下教学的信息更加对等、及时,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服务与学习体验,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由此,我国教育工作者率先提出了OMO教学模式的理念,倡导线上线下无边界、功能一体化、时间和空间跨度缩小的教学与服务。OMO教学模式虽然源于O2O教学模式与OAO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理念,但明显超越了两者,重点强调学习服务体验与教育教学优化,线上与线下是融合关系。OMO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方面构建全方位、全场景、全过程的无缝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创设多维的、零时差的学习服务,促进精准、开放、共享的智慧化学习。

技术从助力、并行到融合赋能线上线下教学。O2O教学模式、OAO教学模式和OMO教学模式三者是递进发展的,体现了从虚实整合到虚实融合的发展理念。目前教学实践中依然是O2O教学模式、OAO教学模式和OMO教学模式并存的状态。与我国教育信息化路径相一致,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从在线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走向,即OMO教学模式的走向是发展精准、定制、开放的教育和学习,促使传统以学校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发展。

2.3OMO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教育领域,OMO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学习场景中各种结构、层次、类型的数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生态,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服务的教学新样态。OMO教学模式兼容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和混成学习(hybridlearning)模式,体验无缝学习(seamlesslearning),并促进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发展。

2.3.1OMO教学模式兼容混合学习(含混模学习)

混合学习,也称混模学习(mixedmodelearning),通常以数字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提供正式的学习体验。在混合学习环境中,线上教学意味着要替代线下教学的某个要素,此时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替代品。OMO教学模式兼容混合学习模式,线上线下元素间可交叉融合,要素组合变化重构学习空间,集成了从无技术面对面课堂到全技术全网络的线上学习的混合学习。同时,它强调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资源和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形成冲击,支持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比如,在同一学习活动中集成TPACK(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SAM(替代、扩充、修改和重新定义)PST(教学、社会和技术获取)模型(iyamietal.,2019)

2.3.2OMO教学模式兼容混成学习(含混成学习)混成学习结合了正式、非正式和体验式学习,以及同步和异步的方法。在混成学习环境中,学生以亲临课堂学习为主、在线学习为辅。混成学习包含混成班和混成校两种应用形式。其中,“1个在校班组+n名居家生”混成班的方式,在校学生按组面对面上课,在家的学生借助媒体异地学习2个在校班组合并+n名居家生”混成班的方式,在校学生在两个班级分组学习,其中一个班级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上课,另一个班级在另一名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程,其他学生异地上课。混成校是在全校范围内灵活使用混成学习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OMO教学模式兼容混成学习中混成班和混成校的表现形态,呈现出线上线下教学与服务无差别、无边界、无障碍的形态,支持灵活的学习方式并促成自然优质的学习体验。

2.3.3OMO教学模式追求无缝学习体验

OMO教学模式聚焦于教室、学校、家庭和其他教育场景等实体空间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网络平台等数字空间之间的无缝联通,学生在家、在学校以及外部现实环境中均可获得工具和资源支持。它有助于推动知识双向流动联动,形成适应学生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场景教学闭环。从场景、方式和体验上看,OMO教学模式体现了跨时空、可随处获取学习资源、可组合使用多类型设备的无缝学习环境契合了知识合成、多学习任务自如切换、兼容多种教学模式的无缝学习教法呈现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与社会学习和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学习文化,即OMO教学模式指向多维的良好学习体验,以及多元的文化融合。

2.3.4OMO教学模式促进智慧学习

OMO教学模式借助技术增能打通线上线下,逐步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场景,赋能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和多方面参与线上和线下数据双向交织,以及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将构建起无界共享的资源空间而对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将驱动精准识别、诊断和决策,即OMO教学模式具备的线上线下协同特性,首先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是无处不在的连接与运算能力、无缝共享的资源、全面智能化的学习服务,对消除线上线下边界壁垒、协调各教学要素机能、创新教学模式等具有积极作用,这正是基于洞见的决策形成智慧的过程,必然能推动无缝联通学习空间、敏捷感知学习情境、自然交互学习体验、精准适配学习服务、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开放整合数据资源的智慧学习深化发展(祝智庭等,2020)

3OMO教学模式的定位与机遇以技术为引擎促进教育创变

OMO教学模式是原有线上形式和线下形式的融合变迁与创新发展,它要求构建下一代学习环境,并基于下一代学习环境创新教学实践形式。同时,技术能够解决OMO教学模式在环境构建和实践中的数据、信息和服务流通问题,使线上空间实体化、线下空间虚拟化,从而实现线上线下无边界融合。

3.1OMO教学模式的需求

如上所述,OMO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技术的融合教学模式,而技术集成的障碍分外部(一阶)和内部(二阶)障碍。一阶障碍是纯粹操作性的,指技术使用及基于技术的教学方式二阶障碍是应用性的,指教学环境的电子化与数字化(Ertmer1999)。因此,OMO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现,需要重视技术集成障碍,其中关键环节包括构建下一代学习环境、创新教学实践形式。

3.1.1构建下一代学习环境

近年来,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逐渐注重虚实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新兴技术和理念催生智慧校园、未来学习空间等新型学习环境(熊才平,2018)。如何在此基础上推动未来学习环境的建设,将为OMO教学模式在未来能否突破应用性障碍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构建下一代学习环境,以增强教学与服务体验,推动OMO教学模式的学习生态闭环的形成与发展。为此,一要建设线上与线下互联互通的学习环境,从简单的以虚拟化或实体化形式呈现向虚实融合、线上线下无边界转变,使媒体和活动可在线上与线下之间相互转换,人和信息、环境之间的交互便捷高效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所需资源,包括通用技术工具、特定的学科设备、具体的学习内容等二要发展基于精准化服务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对多模态、多通道、多场景的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促进跨时间、跨场景和跨区域教学活动的承接与融合,使教学场景从技术设备拼接向数据共通转变三要建立学习环境的动态发展机制,促进教学场景的自动化迁移和智能化调节。随着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学习也会随之不断深化发展,学习环境也应随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而调整和扩展。

3.1.2创新教学实践形式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数字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期望技术的创新可以改善教学。有人认为与上个世纪甚至两个世纪前相比,今天的学习形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尽管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务院,2010),但是,仅依靠技术是否明智?答案是否定的,技术是改善学习生态环境的基础和条件,重要的是要突破陈旧教育理念的局限与技术的操作性障碍,重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的教学模式和21世纪技能培养的能力。而创新教学实践形式才是技术赋能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OMO教学模式能否带来真正的教学模式升级转变,归根结底,还需创新教学实践形式一是开展虚实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考哪些技术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它们提高学习效果,并使用学习场景中的媒体和技术驱动学习方式变革,突破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社交网络学习、虚拟和远程实验室等的单一式、序列式应用,以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在原有游戏化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基础上推陈出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应用,以驱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3.2技术支持OMO教学模式发展

技术不仅促进线上和线下、同步与异步、真实与虚拟的联通融合,还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OMO教学模式深化发展。随着5G通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及应用,精准、个性、随性的学习将逐步建立。如前所述,新一代学习环境下智能技术为OMO教学模式发展提供了更远的愿景。技术支持OMO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全场景融通,以数据流通驱动学习分析和教育管理,以信息联通联动知识网络与语义网络,以服务贯通支持学习活动全过程,实现双向交织、无界共享、无缝联通。

3.2.1技术赋能数据流通

数据流通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处理以获得信息的线上线下大数据的相互对接与挖掘管理。数据挖掘工具和机器学习算法技术通过挖掘高维、海量、异构、不完全、半结构化的生理、心理、行为数据,收集脑电、眼动、学习时间与时长等数据证据并借助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和诊断,在此基础上提供精准、个性的教学决策服务。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储存主体行为、活动过程和学习资源等数据,提高全场景数据的完整性和隐私数据的安全性。自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学环境的自优化和智能化,即技术在大数据基础上推动物数据化和数据物化的融合,促进OMO教学模式以数据流通方式优化OMO教学模式的闭环生态系统。

3.2.2技术赋能信息联通

信息联通是指信息在线上与线下场景、现实与虚拟环境之间的传递和共享。5G移动通信技术高时速、低时延的特点有助于消除时空之间的信息延迟,实现实时信息交换。XR扩展现实技术创设虚拟情景、搭建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集成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将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融合在一起,或为学生提供完全身临其境的虚拟体验的环境,创设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此外,全息术可将对象成像为三维图像,触觉反馈技术可模拟人的真实触觉体验,在教学情境中可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标准的、可视化的智能信息生态,推动信息的物质性与关系性融合,实现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信息语义空间和信息知识空间的融合。在同构异构、动态静态并存的虚实结合环境中,以信息联通的方式为OMO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与活动支持。

3.2.3技术赋能服务贯通

服务贯通指为了实现面向教师、面向学生和面向教学活动的数据流通和信息联通,进行系列活动时所操作和应用的技术、工具、资源、评估和管理等的可获得性与互匹配性。多元化的智能工具、设备、载体和资源如智能批改、智能评分、智能应答等,颠覆了传统教学中低阶行列和重复性任务的处理规则与服务模式。教学中各类数据的可被收集、追踪、分析,有助于教学评估和管理。知识建模、学习建模、活动建模等智能手段进一步促进知识流通与信息通信,即技术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贯通驱动OMO教学模式中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速度和保真度,使OMO教学模式适应动态变化的人和环境。

3.2.4技术赋能全场景融通

全场景融合指一切与教育和学习有关的场景及其要素的结合、汇聚与相互渗透,不仅包括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的互融联通,还包括教学主体、教学方式、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此外,技术集成进一步拓展了OMO教学模式场景中的系统结构、协同策略、进化机制及性能评价等“软组织”,进一步推动各场景间的数据流通、信息联通、服务贯通,并通过数据、信息和服务的无缝联通构成OMO教学模式的全场景闭环生态。

参考文献

[1]多鲸教育研究院.2020年教育行业OMO模式转型现状研究报告.[EB/OL].(2020-08)[2020-10-10].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EB/OL].(2020-07-14)[2020-12-03].

[3]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关情况,[EB/OL].(2020-08-27)[2020-12-03].

[4]李爱梅,赵丹,熊冠星,谭飞,王笑天,凌文辁(2014).等待是一种折磨?等待时间知觉及其导致的非理性决策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2(11):1679-1690.

[5]李开复:OMO将引发中国经济新风暴.经济学人TheEconomist专栏,[EB/OL].(2017-11-23)[2020-12-03].

[6]熊才平,戴红斌,葛军(2018).教育技术:研究进展及反思[J].教育研究,39(3):118-128.

[7]于洋(2013).延迟加载对网络广告效果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1.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人民教育,2010(17):2-15.

[9]祝智庭,彭红超(2020).技术赋能智慧教育之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10):1-8.

[10]祝智庭,沈书生(2020).数字韧性教育:赋能学生在日益复杂世界中幸福成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2(4):3-10.

[11]祝智庭,俞建慧,韩中美等(2019).以指数思维引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40(1):7-18+34.

搜索

复制

搜索

复制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