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O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技术赋能的创新教学实践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OMO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技术赋能的创新教学实践下文通过梳理国内外OMO教学模式的实践方式,从时空、供需和结构关系视角分析OMO教学模式的应用形态,并基于普适学习设计(UniversalDe-signforLearning,UDL)原理,从...
OMO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技术赋能的创新教学实践
下文通过梳理国内外OMO教学模式的实践方式,从时空、供需和结构关系视角分析OMO教学模式的应用形态,并基于普适学习设计(UniversalDe-signforLearning,UDL)原理,从场景、教学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OMO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1、OMO教学模式实践1.1时空关系视角下的教学活动联动教学活动中的时空关系指各阶段、各部分或各关键节点的位置关系和执行时序,在位置上表现为集中和分散,在时序上表现为同步和异步。从时空关系视角考量,目前已开始出现了OMO教学模式的应用。国际上的混成班级融合教学活动的位置和时序,要么采用“1个在校班组+n名居家生”的方式,一个在校班级组在校进行集中同步教学,而n名居家生采用分布式同步或分布式异步教学;要么采用“2个在校班组合并+n名居家生”的方式,在“1个在校班组+n名居家生”基础上加入一个集中式虚拟同步教学。受疫情冲击,国内外多个高校实施“到校上课+网课”两种方式并行的授课形式,也体现了混成班级的方式,到校上课学生在教室进行“集中同步式”教学,不便来校的学生选择在家进行“分布式同步”教学。此外,国内双师课堂还采取主讲与助教相配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方式教学,主讲教师通过视频直播讲解课程内容,助教老师在课上配合主讲老师开展教学与服务,学生到教室进行集中式同步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活动中“集中—同步”“分散—异步”一对一的时空关系,也不同于O2O教学模式中“集中+分散”与“同步—异步—同步”或“异步—同步—异步”的整合线性关系,OMO教学模式呈现出“集中+分散”和“同步+异步”的多元网络融合形态。1.2供需关系视角下的学习服务个性化协调学习服务是联系供给与需求的关键要素。OMO教学模式基于供给与需求视角的学习服务本质上是以需求驱动供给服务,促成优质的学习服务体验。伴随中小学生重返课堂,2020年秋季学期,上海市教委同步推出了“空中课堂”,供给学校结合本校师生情况自主选择使用。“空中课堂融合教学”采用单点式供求匹配的形式,线上提供20分钟的统一教学服务,线下提供师生答疑互动服务。而美国加州旧金山的Flex学院,提供的是多种学习模式,包括网上学习、课堂教学、项目小组间轮换学习的轮转模式、自定义课程和师生互动结合的Flex模式、自选课程的线上线下自混合模式、线上学习与线下体验的富虚拟模式,学校对课程学习、教学互动、学习测评、工具支持等均提供不同程度线上线下的支持,创设了灵活、沉浸式、技术含量丰富的学习环境,学习服务的供给适应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目前OMO教学模式提供两种服务方式:一种是单点式供求匹配,学习需求与供给服务一一对应的方式,例如为需求A1提供线上供给B1,需求A2提供线下供给B2;另一种是多点式供求匹配,为某一学习需求提供多维供给服务,例如为需求A1同时提供线上供给B1、B2和线下供给C1、C2。1.3结构关系视角下的学习场景融合一般来说,线上指全技术的学习场景,线下指传统的学习场景。从结构上看,OMO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需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学习场景通道。新东方暑期课程OMO教学模式通过多通道串联实现融合,使用移动终端无线联网形成在家线上课堂和线下学习的通道、AI互动形成线上和线下互动的通道、测评技术形成线上线下学习效果的反馈通道,这三个通道一对一串联。而像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场景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将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思维和实验工具等集成在一起,形成精准教学、智慧决策、量化评价于一体的适应性学习空间,线上线下通过多技术并联融合在一起。这种形式不仅体现了组织结构上的融合,还体现了学习场景的灵活、可重组,教学服务的智能化、自动化。从实践来看,OMO教学模式的场景主要存在两种结构方式:第一种是多通道串连的形式,开展诸如教、学、测、评、管、考等教学和服务,形成以实体为基础、以功能为指向,或以属性为依据的串联通道,并通过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多个串联通道,营造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效果,提供全场景无缝融合的学习体验。第二种是多通道并联的形式,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实体事物、虚拟事物、方法功能以及事物的抽象属性集成于一体,形成线上线下统一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学和服务,以并联结合的方式形成全场景融合。2、OMO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OMO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时空、供需与结构看,只进行了简单的融合实践,未实现全场景、全方位、全渠道融合,也未实现OMO教学模式的真正落地。因此,本文基于普适学习设计原理,遵循“所有学生都可以使用,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课程,无障碍”的教学设计目标(Nelson,2014),结合OMO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从场景、教学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OMO教学模式设计的三条原则。2.1支持学生参与OMO教学模式必须融合集中与分散、同步与异步的双重优势,全方位支持学生的学习参与,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一是为学生提供自我调节的选择,给予学生根据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调节的依据,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反馈推动调节发生;二是提供持续学习的选择,即创设资源共享网络,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所需的任何资源;三是提供吸引学生兴趣的选择,通过互动、趣味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助OMO教学模式所创设的灵活环境,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2.2驱动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的设计应立足于为教学服务,聚焦于并善于驱动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并逐步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范式从“教”转向“学”:一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资源要素,确保活动在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面的有效性;二是连接多种服务,通过功能组合增强学习体验,例如,将个性化诊断与智能辅导、智能导学组织在一起;三是支持个性化学习,提供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方式和服务。2.3联通技术与教学如何推动全场景融合,是OMO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OMO教学模式的场景,应借助技术对教学环境进行改造,其中应用技术手段联通教学场景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环节:一是极简技术,即通过为教学活动提供使用功能实用、易学易用的技术工具,大幅度简化教学资源的获取、制作、应用等,提高线上线下资源的联通性、易用性、共享性;二是极速体验。等待时间知觉指人们在等待过程中对等待时长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它会对人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心理等待时间影响人对服务满意度和评价(李爱梅等,2014)。研究表明,系统响应时间应尽量保持在2秒以内,0.5秒的响应时间可以产生最好的访问体验(Miller,1968)。而延迟超过6秒时,用户的兴趣和体验感将急剧下降(于洋,2013)。移动通讯技术与宽带网络在接入速度和传输速度上的突破,将使教学活动主体对服务响应有更高的迅捷反馈期待。所以,OMO教学模式设计需要使教学活动主体获得技术支持的响应时间小于人的心理等待时间,形成线上线下主观知觉上的融合,消除由等待时间过长而弱化的客观场景联通;三是常态应用,即集成多种技术优势,将技术一体化联通的场景融合到常态化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技术嵌入教学生态的方式,驱动全场景融合走向“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