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教 育 技 术 学 科 建 设:中 国 道 路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走过了艰辛的历程。 既有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 也有90年代的困惑, 更有新世纪的希望, 现在我们必须走摆脱依附、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立足本国实际, 追踪现实问题, 既要借鉴, 更要超越, 在逐步完善、稳步前进中建设新时期的信息化教育。 关键词: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 中国道路

 

教 育 技 术 学 科 建 设中 国 道 路

南 国 农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甘肃兰州市,730070)

一、艰辛的历程

( 一) 80年代的辉煌

在我国,“教育技术”这个术语是上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进的, 而普遍得到使用则是在90年代以后, 在此之前, 它的名字叫“电化教育”。

我国的电化教育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 作为一项事业, 已有7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一门学科, 则出现得比较晚。 电化教育学科体系是进入80年代后逐步形成的, 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课程以及多种电化教育教材和专著的出版, 是它形成的标志; 1983年,国家教育部发布《高师本科专业目录》, 将“电化教育”列入其中, 是它正式确立的标志。

80年代是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建设的美好年代, 它的两个主要部分的建设( 学科理论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 , 都得到了重大发展。

理论建设方面, 对电教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较为重大且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与讨论, 有了一定的认识。 以下是几点基本认识:

1. 电化教育姓“教”, 不是姓“电”。 因为, 电化教育的对象是人, 不是物; 它所关注的, 主要不是电光、电声、电控等现代技术本身, 而是各种现代技术在教学、教育中的应用; 它所追求的, 不是教育的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

2. 电化教育是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它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工具, 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传递形态, 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而是所有这些的综合, 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3. 电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 它的理论体系由“七论”( 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 构成。 这是不同于美国教育技术最明显的地方。

4. 电化教育是一门学科, 一项事业, 也是一种产业。

5. 电化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各种教育: 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 它的施教对象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人。

6. 电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 由四个子系统组成: 普通学校电教系统、高等学校电教系统、成人教育电教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7. 电教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电教工作者不应是单纯的媒体服务员, 而应是教育革新者。 他们的使命,不仅是支持教学, 而且是发展教学。

以上是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几点基本认识。专业建设方面, 80年代已初步建立我国特有的电化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我国的电教专业是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

多层次。 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研究生层次包括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技术人员培养体系, 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少有的。

多方向。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的方向主要有: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教育电视,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教育应用, 教育软件工程, 现代远程教育等。有的学校还在专科层次设置了现代广告、 电脑美术、电脑音乐等方向。

多性质。 多数是师范性质的, 也有非师范性的和半师范性的。

在这个系统中, 除了博士研究生层次、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育应用方向是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之外, 其他的都是在80年代就已经具有的。

以上是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 二) 90年代的困惑

90年代是我国教育( 电化教育) 学科建设的大发展年代, 也是大困惑年代。

随着美国AECT教育技术定义, 特别是AECT94定义的引入, 以及采用美国的“教育技术”名称, 我国的电教界, 特别是理论研究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变化是:

1. 名称改了。 学科名称, 由“电化教育”改为“教育技术”。

2. 定位变了。 学科定位, 由一般定位于“教育”变为一般定位于“技术”。

3. 研究领域“泛化”了。 学科研究领域, 由主要是借助现代技术媒体的教学, 变为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 变得“泛化”了。

4. 培养目标模糊了。 学科专业培养目标, 由主要培养三种人( 电教课教师和研究人员、电教技术人员、电教管理人员) 变为不知究竟培养什么人, 变得模糊了。

5. 努力方向没有了。 学科研究的努力方向, 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而努力, 变为基本上没有了这个努力方向。 进入90年代, 我国教育技术界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 而“技术是没有国界的”, 美国的教育技术拿到中国来也完全适应,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 这个努力方向也就基本没有了。

面对上述种种变化, 人们心里在想: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样变好吗? 深感困惑。

( 三) 新世纪的希望

进入新世纪,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情况, 开始重视了批判反思。 其中一项尤为令人注目的是: 对引进美国AECT94定义及改名为“教育技术”的反思。 AECT94定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将“电化教育”改名为“教育技术”真的是有必要吗? 它给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人们对这样的有人认为 “不是问题的问题”, 也开始反思了。

反思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 是一个查行为、清思路、找问题、寻出路的过程。 目前, 反思仅仅是开始了, 也找出了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一些:

1. 教育技术学的定位和逻辑起点到底应该是什么?

2. 我们究竟要研究什么?

3.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人?

4. 为什么人们对美国AECT教育技术定义( 特别是94定义) 的研究是如此热衷, 而对本国90年代的五大教育技术实验及其他实践经验的研究如此淡漠?

5. 我国教育技术界是否存在着西方“教育依附理论”的影响?

什么是“教育依附理论”? 在前年( 2004年) 8月底举办的“高等教育北京论坛”上, 潘懋元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较深入的论述。

教育依附理论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 它的基本观点是: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依附甚至依赖, 这样一种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国际格局”短时内不可逆转( 美国学者Philip G.Altbach) 。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 我国高教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这样一些观点和现象:

出现的主要观点是: 中国高等教育是依附于西方高等教育而发展的。

出现的主要现象是:

现象一: 一些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认可学科的“西方中心主义”。 认为, 如果与西方理论、方法有差异, 这些研究就是“非科学的”、“不成熟的”。

现象二:“一些高等教育研究者, 呈现一定的主体性的迷失, 盲目地追求理论和方法的国际‘时尚’和‘潮流’, 忽略对其理论与方法的深度反思与改造以切合己用” 。

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有没有存在“依附”现象?“依附理论”虽未直接介入教育技术学科领域, 人

们或许都不知道这个术语概念, 但是, 由此理论引发的一些现象, 是不是也有不少出现在我们的周围? 值得思索、讨论。

批判反思是一项满怀希望的活动, 它正在帮助人们走出困惑, 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它使人们复苏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的愿望, 有了构筑一条“中国道路”的追求。

二、中国道路的基本内涵

( 一) 什么是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是一条摆脱依附、自主创新之路。 它是在不断总结电教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中国道路的原名是“电化教育”, 现名是“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也就是电化教育, 是电化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的电化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来, 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是视听教育阶段; 90年代中期以后, 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 信息化教育也就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 我赞成采用“信息化教育”这个名称, 用“信息化教育”来代替( 不是取代)“电化教育”。 采用这个名称,既可保持中国的特色, 又可凸显时代的特征。 新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化, 这已是人们的共识。

( 二) 中国道路的实质

中国道路的实质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以人为本, 强调三个发展: 社会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持续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信息化教育学科建设, 就是说我们从事本学科理论研究和专业建设,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实现全体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就是说, 从事信息化教育学科建设, 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想到并依赖这两个方面。 要牢记并实践这个公式: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成功的信息化教育这个公式告诉我们, 在信息化教育建设中,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是, 是“相乘”的关系, 而不是“相加”的关系。 相加的关系, 这两个方面, 只要一个方面做好了, 得了100分, 另一个方面, 即使是零分, 其结果也可以是100分; 而相乘的关系是,只有一方面做好了, 得了100分, 但另一个方面做得不好, 得了零分, 其结果还会是零分。 必须实现二者的融合, 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才能取得成功的信息化教育。 要想让信息化教育办得成功, 让它腾飞, 必须给它同时插上这两只“翅膀”, 一只翅膀飞不起来, 两只才能腾飞。

( 三) 中国道路的构成

中国道路由五大支柱、三大实践领域构成。

五大支柱是:

1. 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两个: ( 1)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 2) 解决现实中的有关认识问题。

2. 硬件环境建设。 当前, 硬件环境建设的重点是: 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

3. 软件资源开发。 当前的重点是: 网上课程、数字化教材、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开发。

4. 新型模式建立。 当前的重点是: 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5. 有效管理探索。 其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制定与信息化教育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人、财、物, 核心是人的管理。

三大实践领域是:

1. 学校信息化教育领域。

2.现代远程教育领域。

3.教育管理和信息化教育队伍培训领域。

上述五大支柱和三大实践领域, 是构成中国道路的两个基本要素, 是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逐渐完善, 稳步前进

( 一) 立足本国实际, 追踪现实问题

立足本国实际。 我们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实际状况是怎样的? 是否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 学科理论大厦的建设, 外部结构初具规模, 内部安装远未完善。 我们已初步建立的本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 大体上有两套: 一套 是 主 要 以 美 国AECT教 育 技 术94定 义 为 依 据 建 立的; 一套是主要在不断总结本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两套理论框架的建设, 都是处于初期阶段, 都是外部结构初具规模, 内部安装远未完善。 这大概就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实际。

追踪现实问题。 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我想, 前面谈到的五个问题, 也就是当前理论建设中的主要现实问题。 其中这样两个问题, 更值得关注: 1.教育技术的姓氏问题, 究竟姓什么? 姓“教”? 还是姓“技“? 这是一个关乎本学科发展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却一直是悬而未决。2.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究竟是什么? 这也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着重研究本国实际, 总结本国经验, 解决本国问题。 首先是要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 本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问题) , 他人( 他国、他学科) 的问题也要研究, 研究他人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不能是对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还算清楚, 而对本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却不明白;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尚能回答, 对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却说不出来。

( 二) 既要借鉴, 更要超越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要学习、借鉴他国的优良经验, 积极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外国的一切好的东西, 可以采取拿来主义, 把它“拿来”。 但是, 不能止于“拿来”, 而应在“拿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使它变成“拿去”, 既要借鉴,更要超越。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发展, 只有通过创新、超越, 才能实现。 在理论研究界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 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 让外国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是行不通的。 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中国化, 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吗? 不能。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同样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这个说法, 很有道理。 照搬外国的理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我们原封不动地引进美国的AECT94定义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想用此来解决理论建设和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会遇到困难与困惑, 会感受到“水土不服”的尴尬? 主要原因是: 中国的“水土”和美国的“水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中国的“水土”中蕴含的是重基础、重知识技能学习、重训练的教育传统, AECT94定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蕴含的是重智力开发、重个性、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 外国的东西要在中国生存、发展, 必须本土化。

立足本国实际, 追踪现实问题; 既要借鉴, 更要超越。这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的两个基本特征。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发展是渐变过程, 并非一夜之间能够实现, 要逐步完善, 稳步前进。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