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教育观
刘天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教育观、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是关于全人类自我解放的学说,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物的教育,不是对机器人的教育,而是对具体的现实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的人的教育。因此,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指引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人学中所蕴含的关于人的解放、人的本质、主体性、发展实践等思想是教育实现最高价值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教育观
人的解放、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发展是我们研究“人的问题”的核心,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现实归属;同样,教育的核心也是人,其最终归宿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们两者之间有着视域交叉、范围相同的结合地带。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教育观研究必须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教育观的内涵厘定和关系范畴。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涵义
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状态,主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问题,包含深厚的思想底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人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实现自我解放。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活动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产生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扮演社会角色,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产物,同时人脑对客观世界具有主观反映,具有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人也具有主体性。人的主体性要求我们认识到人所存在的价值,即劳动,但是实际上在阶级社会却产生了异化劳动,劳动变为奴役人的工具,人们劳动是被迫的劳动,产生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来了,即私有制。因此,“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工人阶级的解放还包含普遍人的解放。”也就是说人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必须要先实现人的解放。而人的发展则要求我们认识人的本质属性,确立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不断解放自己,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教育观涵义
何谓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的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何谓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教育观?依据人学的内容范畴和研究视角,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教育观界定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引下,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出发,遵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激发人的潜能,实现教育的人本关怀和社会价值,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观念。要想真正理解界定实质,我们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人学同对人的教育深层次的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教育的深层联系
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最根本的契合点就是“人”。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研究人的学说,是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说;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它实施的对象还是“人”。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同上层建筑中的其他要素一样具有阶级属性,无产阶级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本质在这里出现了惊人的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二者惊人之处找准契合点,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引领教育观念得进步。
二、现实中教育观存在的偏差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受封建思想、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以及现实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观念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产生了很多的疑惑,导致了许多的社会问题的发生。如近来一则新闻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大学生工资不如卖麻辣烫的工资高”引发了社会热议,人们在惊羡个体户的同时又一次又一次的高喊“读书无用论”;一边是学生抱怨负担重,一边是教育部门喊破嗓子的减负;花一样的少女跳楼自尽原因是受不了家长或学校的教育方式;这导致了教育功能弱化读书无用论的产生,抑制了受教育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挫伤了施教者的工作积极性。
(一)“奴役式”教育观
教育是使教育客体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下自觉学习生产生活实践的一种活动,它应该是教育客体积极主动去接受的。但现实中由于人的异化而产生了教育的异化,教育客体成为教育的奴隶。在一百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能大声疾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在现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的现实中却没有几个人明白为什么而读书。笔者曾在陕西、重庆的11所小学抽样问询过26名中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21人都一致认为是家长、老师学习,有3人表示不太清楚,有2人表示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试想教育客体这样的学习态度如何实现教育的目的。再看看当下,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增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变相强迫学生补课,2014年在陕西某市重点小学周内补课时间超过10小时,2017年陕西某重点高中长期利用寒暑假补课,寒假补课时间超过20天,暑假补课时间超过40天。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强迫学生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在西安中小学生周末没有双休日是常态。这种现象充分体现教育的异化使教育客体成为教育异化的奴隶。
(二)灌输式的教育观
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一定社会要求的宣传者、组织者,具有强烈的主导性;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中的接受主体或者认同主体,具有现实的主体性。而灌输式的教育观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由教育者片面的以自身的方式教育受教育者,而使教育者被动的接受。在中西部的广大的大中小学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若有人趴在教室的窗户上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卷,照本宣科的老师和埋头苦看手机的学生凑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这个老师身上的西装和他自己是多么的不协调,讲课方式是陈旧的,授课语言是脱节的,甚至有时连教材都是落后于时代的,这种教育方式能教育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灌输式的教育观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步调不一致没有达到和谐统一的高度,没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育实现人的价值。如果将受教育者视为被灌输课题不注重发挥其作用,那么教育的价值、作用、发展则难以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将会产生教育的内容难以让受教育者接受的后果。
(三)理论式的教育观
受中国古代经院哲学的影响,受教育者往往被认为是只要读书就可以不用实践。结果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笔者曾在5所高校中抽样调查过200名学生对学习、专业实践等问题的看法,在对学习的看法上其中172名同学认为学习就是接受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智育,只有12名学生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外16名同学表示不太清楚;在对专业实践问题的看法上有145名同学认为这是毕业的必备条件学校要求必须去,23名同学表示专业实践不仅是学校要求的而且自己也乐于实践并能在实践中学到很多东西,32名同学认为专业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实践能为理论学习查漏补缺两者互为表里不可或缺,问起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主动参加专业实践的同学只有区区21名。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那么就不利于实现人本质的实现,就不会教育出能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学生,就不会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
(四)功利性的教育观
功利性的教育观本质上就是以就业、营利为导向的教育观。它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者就业方便的错误的教育观,在很多地方由于家长、学校、社会等因素抑制学生自由发展,强行要求学生学那个专业不学那个专业,强行要求学生从事某种行业而不从事某种行业。笔者曾走访陕西、甘肃多所高校调研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陕西某二本院校学生小高原本是一位很优秀的文科生喜欢中国古代文学,家长却以学文科不好就业为由强行让其选择理科强行让其学父母所从事的水电专业,导致该生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由于成绩不理想没有真才实学后来到了工作岗位后碌碌无为,既毁了孩子又埋没了一位文学人才;甘肃某高校学生小朱本是擅长历史的优等生,大学选专业时老师和家长都认为社会上需要学经济的不需要学历史的强迫该生选会计专业,但是该生数学较差不适合学会计在大学期间常常挂科,被迫留级,该生的未来的道路大家不用想也都明白大概会是一片黯淡。有人会反问:“立身为公,学以致用”难道不对吗?这当然对,这句话是以一颗为人民、为祖国的公心立身,将自己毕生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发展做最大的贡献。而过分重视功利性的教育观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某些对于个体来说所谓的权威对个体发展情况的主观臆断,会抑制人的个性,不利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利于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国家人才战略的实现。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教育观念改变的重要启示
(一)立足人的解放,树立积极主动的教育观
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承担着解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阶级觉悟的的作用。在现实中如果扼杀了教育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便会成为束缚人的一种工具。教育中如何使教育客体变被动为主动这也是一直以来教育家们长期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以兴趣为导向以教育客体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导向打造私人订制的教育模式,也即承认教育客体的多样性,因材施教。其次,要充分解放教育客体的思想,使教育客体理解受教育是自身的权利,是为了满足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受教育,要将自身天赋与勤学苦练相结合,不断实现自我在学习中的飞跃。再次,要逐步消除教育异化,通过经济等手段为教育客体在受教育过程之中人性化服务,使教育客体在受教育过程中感受人性的温暖和爱的伟大。
(二)立足人的主体性,树立以客体为主体的教育观
虽然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但每一种模式都不能“一统天下”、“包治百病”,强迫教育客体接受,它们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这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改变单一的灌输教育模式,强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客体主体化模式,树立以教育客体为主体的教育观,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整合,达到1+1>2的效果。第一,要从教育主客体双方的心理上确立主客体对等地位,让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双方的平等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第二,教育主体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尊重教育客体主体性地位,以教育客体兴趣为导向,以教育客体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愉快、轻松的教育环境下完成教育活动。第三,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实践活动,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教育活动的始终,教育客体应建立对教育主体的广泛尊重和理解,教育主体应对教育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话动人,使教育客体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使教育主体成为教育客体学习上的领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
(三)立足人的本质性,树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观
人的本质特性是实践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将其融入到教育实践中。有人要问:“古希腊、德意志的经院哲学产生了那么多大家,难道坐在教室勤奋学习还不对吗?”经院哲学固然能使教育客体在思辨、勤奋、阅读等方面产生优势。但是思辨、勤奋、阅读的本质还是要使教育客体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可以说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中楼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是培养那些“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人,而是要培养那些“经世济民,匡扶宇宙”的人。培养那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贡献的人。也就是要树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观,突出教育的实践性。首先,要将以实践为导向的思想融入到教育活动中,要让教育客体从内心深处理解教育的本质在实践,教育的本质在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要培养教育客体动手动脑的习惯,以“小马过河”的精神教育受教育者勤于实践、敢于实践,要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发现和发展真理。第三,教育主体(在这里包括学校)应以实践为教学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实践的教学的方式让教育客体体认真理;同时应积极组织教育客体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去广大的农村、工厂、企业、机关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接受农民、工人、干部的再教育,接受社会实践的再教育。
(四)立足人的发展性,树立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全面而丰富的内涵,人能充分地发展、需求的极大满足、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个性的自由发展,即人的一切属性的充分、自由、和谐与统一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是有国家强有力的支持,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作为国家层面,要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等化,缩小区域间教育的差距,持续推进教育公平,机会公平,就业公平,保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就是不受约束的发展以个人兴趣为导向做自己最学做、最能做、最喜欢做的事,家长、学校和社会在做到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应管住自己的手和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放飞自己的梦想,自由的发展自我。全面的发展就是要让人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提升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主体个性的生成和发展,实现人自由个性的解放,则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教育观念得转变有着指导作用: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研究人的本质、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性以及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具有真理性,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教育学具有共同的视角和共同的研究对象: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观念得回归人性化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克服各种落后甚至错误的教育观念,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学说引领思想,回归理性和人性,更行教育观念,不断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求是.2005
[2]韩庆祥.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刘黎明.教育学视域中的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考[M].北京:科学出本社,201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7]李尹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
[8]陈卓.魏缙.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当代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6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0]胡樱.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1](法)让·雅克·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