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情感教育,育人以情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情感教育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是第一动机,是一个人行为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对学校教学活动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情感教育的功能以及作用,让人们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发挥情感的作用,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

 情感教育,育人以情

黄细鑫

摘要情感教育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是第一动机,是一个人行为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对学校教学活动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情感教育的功能以及作用,让人们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发挥情感的作用,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育人以情;整合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序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界兴起了情感研究的热潮,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在2005年的教育年会上,首次将“情感与情感修养”列入会议主题,情感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球教育研究热点之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反应。情感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一般来说,当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1]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研究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认知素质和情感素质的和谐发展对学困生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情感教育的涵义及功能

朱小蔓在2011年对情感教育做出了界定:“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张志勇在《情感教育论》中认为,“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等等。[2]纵观学者们的定义,得出情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情感对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二,教育应将情感与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结合起来,诸如身体、智慧等;第三,情感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应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品质。与此对应的情感教育的功能也有三种:一是发展性功能,促进心理健康和潜能的最大发展;二是预防性功能,引导学生在面对心理压力时,要善于减少焦虑和恐惧,学会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防止打架、争吵等负向情绪的爆发;三是矫治性功能,帮助有强烈负向情绪的和适应性欠佳的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纠正粗暴行为,学会用语言方式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以攻击行为来伤害人际关系。[3]

3、情感与理智的整合

情感以其与个性生命活生生的联系,以其比逻辑--理智先在的地位,以其作为动力系统的优势,打开了通往价值理性的道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作重新审视,发掘其中情感层面的作用,真正达到育人以情的效果。

3.1情感与智能:智能的使用与情感的方向、性质有关,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个人效能方面,情感影响智力加工。皮亚杰晚年指出,感情决定着对情况是接近还是回避的倾向,从而影响人的智能努力朝着什么方向或方面发展,这种现象反过来必然影响知识的获得,造成某些方面获得较多,在某些方面知道较少。在社会效能方面,情感起着智能的价值导向作用。H.加登纳提出,对智能本身不可用评价的方式,没有理由认为智能肯定会用于好的目的,智能的发挥必须考虑其社会功效,他明确反对西方教育观念中对智能使用的工具化倾向,表现出科学取向与价值取向相统一的智能观。H.加登纳认为,各种智能均不能离开人格智能而单独使用,他给与人格智能至尊的地位,当然,重视人格智能远不能表明价值取向的全部内涵,但却至少证明了,如果不从情感价值的层面透视智能问题,取向便不可能趋近完整。因此,潜能或智能的结构包括情感思维活动形式与情感方面的能力,智能不仅用作科学目的,更用于人生把握,从潜能到现实的智能必须有情感的参与和支持。

3.2情感与知识: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与评价性知识,实体性知识与操作性知识,客观理性的知识与主观心灵的知识和言传的知识与意会的知识。知识划分的新的认知视野给我们的启示:传统的认知视野主要从客体方面理解知识,新的认知视野则把这种单向度的客体性转向双向度的主体性,其基本标志是以情感为内在尺度的个人心理财富介入并共同构成知识的完整内涵。人不仅是客观的、逻辑化的知识的物质承担着,同时也是主观的、情感化的知识的物质承担者。正因为人的活生生的运动状态,或者说根本上的实践性,人才不断地创造、增值知识。在这一新的知识内涵中,情感不是作为获取客观知识的工具,相反,情感是作为整体,作为与逻辑知识同等的效价,甚至是以先行的方式出现的,它本身标志着承载知识的主体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因此,我们认为情感对于知识这一概念首先具有本体的效价,而不是工具的效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该忽视重视情感教育对于当代教学的重要意义。

3.3情感与认知学习:现代心理学、思维科学以及哲学认识论的大踏步前进提供了大量实证资料和观念资料,证明人的情绪--情感对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有两个基本方面。首先,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它以兴趣、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因为情绪既是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情感状态所构成的恒常心理背景或一时的心理状态,都对当前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协调作用,他可以促进或阻止学习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其次,可以通过情感的活跃把握客观世界。可以以情感性或体验型思维把握世界。与理智性思维方式不同,它把客观对象主观化,把主体性渗透到客观性之中,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拥抱知识,与知识融合在一起。同时,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也构成了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语言操作的讲和想中,人们用概念组织认知材料时,总伴随着某种先语言的东西,人们用概念词语逻辑地表述出来的东西远不及内在意会的意境丰满、具体和本真。

3.4情感与教学活动:实际上,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中介成分的一种共同活动,它的本质是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正是积极的有导向性质的情感活动,才使教学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成为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在学生方面,不能忽略的是学生是带着种种欲望进入教学活动之中的,包括求知欲望、社会归属或团体的归属欲望和情感欲望。学生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们希望得到的东西。在教师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以满足学生的上述愿望,从而引导情感的走向。首先是教师的价值体系所构成的教育爱,其作用机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学生对情感方面的学习不同于认知方面的学习,往往是自发的对教师模仿、认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建立行为的制约,即所谓潜移默化。第二,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教材媒介进行。教师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即将全部感情投入教学或教育内容,才可能整体把握教材中已有客观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意义结合。其次,是教师的情感能力与技巧。美国心理学家梅索特(1979)、伯利纳和泰库诺夫(1976)发现,情感特征而非认知特征最能区分“效率较高”和“效率较低”的教师。阿斯巴和罗巴克(1982)总结为:“教师的人际关系水平与学生的成绩、出勤率、自我认识、对学校的态度和在校行为有直接的关系。”[4]透视情感这一层面,教学活动才能恢复其真实的人的活动的全貌,才能达到育人以情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4、结语

对教育要做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总之,要对教育做文化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科学的理解,就必须找到内在的根据,只有情感才能充当人的内在尺度,才是教育走向创造、实现价值理性的根据。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教育应做到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鑫.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3(8):54-56.

[2]马多秀.情感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7(1):52-54.

[3]张鑫蕊.论情感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