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实践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文章以中外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立的实践在认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历来的教育方针都以实践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实践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根本途径等为依据,提出实践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的观点。

 实践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摘要文章以中外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立的实践在认识中的根本性地位和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历来的教育方针都以实践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实践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根本途径等为依据,提出实践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的观点。

关键词实践教育;当代教育;根本指导思想

近年来,在教育观念方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成了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启发性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共识,但对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的认识还不足。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创新(或创造)教育、启发式教育都是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但它们分别处在不同的层面上。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学校教育、国民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个性也有共性。其共性是多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其根本的共性—根本的指导思想。笔者通过考察国内外教育思想的历史、解读新中国历来的教育工作方针、研究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认为实践教育应成为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实践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实践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有自己的学习目,可以自主学习。实践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师引

导学生做(包括思和行)、学生在“做”中得到学习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听、记、练习巩固,忽视了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注重的是理论的“注人”、“灌输”,虽然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所联系的实际更多的是为了解释理论,没有注重把理论观点应用于分析、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太少。而在实践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控制者、监察者、鼓励者和排难者,学生以实践者(不是旁观者、接受者)的身份投人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1中外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实践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他把“思”的学和单纯吸取知识的“学”区别开来,说明他已经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重要性。他把“思”看作是比“学”更高的一种学习活动,把行作为学习的一种类型,认为“事父母”、“事君”、“交友”等是更重要的学习[1]。这说明,“学”不仅仅是单纯吸取知识,还包括“思”和“行”。理论探讨的过程就是“思”的实践过程。“行”是在吸取知识和“思”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更高阶段的学。

朱熹认为对学生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不是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求、自得、自我修养,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只起辅助作用。而教师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其最高境界是“如时雨化之者”式的启发式教学。在学习方法论上提出了读书论,要求学者为了修养自己而招[2]。教师引导学生读书、自求、自得的妻育就是一种实践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改革返动的著名代表人物约翰·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强调要把社会生活搬到学校中来,使儿嚎参与社会生活。教育方法论最重要的就是“从做呼学”,“从经验中学”。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扬弃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系线地提出和论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y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行是知之始,知是朽之成”等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毅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受教的学生变成自觉主动的学习者。强调在实践中进行认识活动,做到“教学做合一”[1]。这已经是典型的实践教育思想。

20世纪初,瑞士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皮亚杰及其学派在大量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或建构主义)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需要和条件,运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符合实践性学习的特点。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自己看书,自己思索。1921年,他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强调学生要“自己看书,自己思索”。他自己更是对此身体力行,一生坚持。二是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毛泽东经常把阅读心得与同学、朋友交流,双方相互切磋,在共同讨论和研究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联系实际,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他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2]。对于学生来说,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进行思、行的实践。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向未来。”这个面向社会实践、根植于社会实践的教育方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是找国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立了实践在认识中的根本性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造世界的实践引入哲学,使哲学产生了巨大的革命。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人哲学,全面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也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人们的认识是在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实践活动中,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产生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只能反映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通过大脑思维对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2],就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不断探索;实践还创造出必要的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在新的实践活动中,使认识发展的可能不断转化为现实。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适用于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最终得由实践来检验。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认为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认识世界并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

对于学生来说,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思、行是学生产生认识的高级阶段和有效途径。虽然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理性认识,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感性认识也不可缺少。思、行本身更是认识产生的高级阶段和有效途径。如果学生只听、看而不思,也只是得到一些没有经过判断、选择等加工处理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是用不上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分低能”人才就是这种学习的真实写照。依靠思、行产生的认识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分析解决问题的

方法,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其次,思、行是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动力。任何认识都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学生的认识也必须与时俱进,把认识与不断发展的个人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建构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第三,学生思、行的活动结果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标准。教育效果、学习效果如何,最终得由学生的思、行来检验。学生学习的理论是否“必需”、“有用”,取决于是否适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第四,善于思考、出色地完成“行”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目标。

人们的认识要遵循认识规律,教育工作也要遵循认识规律。确定实践在教学中的根本性地位是当代教育的必然选择。

3我国历来的教育方针都以实践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新中国建国以来,教育方针共有五次明确的表述:(1)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于19505月在《人民教育》创刊号发表题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方针》的文章中,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2)1958919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3)1985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强调“智育工作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该《决定》还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5)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这一教育方针的全部内容都包含了对教育的实践性要求。

以上表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根本任务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教育方针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更体现了我国教育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一根本目的和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由许多个人的实践组成的。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首先要把个人培养成为富有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4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

4.1实践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点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人的“素质”是人的质的规定性的内在要素的总称。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等就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的质的规定性。我国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的。应试教育只是把现成的知识、问题的答案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并熟记知识。这样培养出来“人才”往往是“高分低能”的,不能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而素质教育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分析解决间题的能力,学会做,学会创造。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合理,最终以是否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为标准。所以,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建构应建立在将来生活和工作需要(实践)的基础之上。在教育过程中,根据社会实践和个人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思考,在遇到问题和困难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有学习提高的方向和动力,从而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学会创造,就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做、自己创造。

“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实践教育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现实中,教师常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伤脑筋;很多学生只想听教师讲,懒做笔记;希望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懒思考;教师布置作业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又要写作业呀!”培养学生的实践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2实践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创新教育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创新。从教育的内容来说,创新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外在表现就是创造,所以许多学者提倡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造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创造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主张敢想、敢做,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法。

之所以提出创新教育,是因为现实的教育存在着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方面和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教育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首要的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尽快把学到或探索得到的知识运用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人才。因而可以说,实践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实践教育还是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造教育要求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应采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所以,创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具有四个条件:一是学生有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二是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三是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质疑;四是鼓励学生超越书本知识、超越教师的教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对于学生来说,由不会思考到会思考、由不知道如何“行”到善于“行”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一定要求学生做出创新意义上的设计或产品。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表现出来的,最终也由学生的实践来检验。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根本标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又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一方面要把课堂作为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2]学生学习理论,主要是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为今后认识和改造事物做准备。各级各类教育都应以实践教育为核心和根本的指导思想。现在,中小学的教育已经越来越突出素质教育的特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虽然对理论学习和研究要求较高,但研究本身就具有实践性,理论学习也要有实践性,以学生“思”、“行”这样的实践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们党和政府在教育方针上历来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分别从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启发式教育等多方面提出了实践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途径除了社会实践这一途径,还有校园实践教育和课堂实践教育。全方位实施实践教育,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蔡钊利.论实践教学〔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4).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