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亲情教育探析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亲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重视亲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的传统美德。目前高校的亲情教育被弱化致使大学生亲情意识淡薄以至缺失。实施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亲情教育探析

摘要亲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重视亲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的传统美德。目前高校的亲情教育被弱化致使大学生亲情意识淡薄以至缺失。实施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亲情;亲情教育

所谓亲情教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指家庭成员之问利用亲子之问的情感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广义上讲,除了家庭教育外,还包括在学校、社会上进行的基于亲情、姻情和恩情的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态度、感受、信念和情绪等方面予以关注、引导和深化,使其能正确处理亲人关系,充分感受亲人温暖并具备一定回报亲人的能力。

1、亲情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指父母,即双亲。“情”指感情。“亲J清”是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家庭成员问感情的总称,是人们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割舍不断的情感,它包括祖孙、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问的亲情、夫妻之问的姻情以及由夫妻双方的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的拓展和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由于收养关系、患难之交形成的恩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核心地位。

1.1重视亲情和亲情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其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即“天卜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儒家伦理道德之首的当属“孝道”,它反映的是亲子伦理关系以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是几千年来为社会普遍宣扬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梯,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仟,臣忠,I一者谓之人义”,其中有八句都是有关亲情的。这些孝亲敬长的伦理思想多以《二}一四孝图》、《孝经》、《弟子规》、《女儿经》等诸多童蒙与家训之书的形式予以流传,从而长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礼仪与社会交往方式,形成了重伦理道德、倡孝敬长的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在做到对自己父母敬爱的同时,推己及人,把这种敬爱之心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身上。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可以称之为某种意义上的博爱,带有社会公益道德的性质,有助于家庭和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

1.2亲情教育是构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养亲敬亲的基本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当今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亲情、亲情教育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党的}一六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l]

营造团结友爱的和谐社会环境离不开亲情教育。“实现全民和谐一方面需要制度、法律的约束,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思想伦理道德建设。"亲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谐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追求个性解放,再加上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来临、教育制度的缺失,造成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逐渐减弱,家庭观念、亲情意识淡漠,尤其在家庭养老方面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的同时,加强亲情教育,弘扬中国孝文化。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亲情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大学生做到对自己的家人存有感恩之心,养亲敬亲;同时能够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社会、爱国家、关心他人、敬爱生命,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的校园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

1.3亲情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对教育对象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将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教育对象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亲情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先从大学生理解、感恩和爱护父母入手,激活冷漠的“心灵”,进而再推广到理解、回报和奉献社会。因此,从亲情教育入手来研究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当代大学生的问题,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加专业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开辟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进行的工作局面,实现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现代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学生品行,完善人格,教育我们的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做学问,而亲情教育正是一个能达到这种教育目的的良好载体。“亲情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点,也是德育教育的回归点。’在实践上通过亲情教育平台,将德育教育融入亲情教育之中,以有利于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亲情教育的作用,推动高校德育教育真正贴近大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之落实,使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统一。

2、当代大学生亲情观念、亲情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增强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2.1当代大学生亲情意识淡化及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一个以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流动的生活方式、变动不居的思想观念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初显。这一方面表明,人们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尤其是青少年。钢筋水泥的丛林使孩子的交往越来越狭隘、有限,再加上成人“冷漠文化”的影响,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会不自觉养成淡漠、冷酷甚至是残忍的心理,亲情意识淡化、淡薄。其原因主要有以卜方面: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造成当代大学生亲情意识淡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外来文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便捷的同时,使他们对物质需求变得更加直接和紧迫。一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与陌生的网友聊天、玩游戏,而不愿意与自己的家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卜,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充斥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对父母的关怀逐渐减少;向父母要求、索取的多,这种功利主义色彩加深了他们对情感的淡漠,亲情意识淡化。面对自己的父母、家人缺乏心灵沟通,感恩意识、亲情意识渐渐被疏远和淡忘。

社会多元化的负面影响,致使当代大学生亲情意识缺失。当前我国正进入政治转型、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多种社会思潮激荡,经济基础和道德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社会风气和整体思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成分。亲情的价值遭受到物质、金钱方面的冲击,金钱与物质的替代导致了亲情的丧失与偏斜。在当前信息流通极快的开放性社会中,大学也不是一尘不染的象牙塔,大学生在同外界接触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环境的影响,亲情意识缺失。

2.2当代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弱化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亲情教育几乎是高校教育的自点,甚至以德育教育替代亲情教育,忽视了亲情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平台,结果导致德育过于理想化、空洞和流于形式,致使亲情教育被弱化。其原因主要有以卜三方面:

目前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的方式和应试教育体制是亲情教育弱化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家和工作者努力把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的教育仍属于功利性极强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卜,家长、学校以及社会都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他们是否成才的标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素质,重分数、轻道德,而情感教育、感恩教育则严重缺失。许多大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引导和指挥棒的直接影响卜对外界的人和事越来越淡漠,亲情意识淡化。

我们当前的亲情教育活动缺乏创造性和个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课实效性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对大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教育进行简单的灌输、陈旧呆板的说教,忽视了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换来大学生的消极应对甚至是反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没有选取好,一些大学生的亲情意识淡化,没有正确培养和建立起对父母、家庭的亲情观念,这时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会理想。

就业压力的增大和自我成才的渴望导致亲情教育弱化。由于目前社会大环境卜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对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社会及大学生自己对成才的定位放在专业知识的技能水平、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几个方面。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将目光仅仅盯在分数、专业和那些硬性的“荣誉证书”上。他们对软性的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则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这种成才的渴望是片面而有害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亲情意识的淡化。

3、加强当代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对策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要求我们不仅要发现亲情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3.1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和伦理学教育,将亲情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一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又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且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教育,亲情和感恩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将其精华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使他们形成‘孝’的观念,对于加强与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巨大的作用。”[v]当前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将亲情教育列入其中。加强传统文化选修课的建设、开展有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体验亲情的温馨与厚重,提高亲J清意识。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关注程度,使其形成浓厚的校园氛围。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按照“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弘扬其“以孝齐家,治国,平天卜”(《礼记·大学知的宏伟宗旨,融入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内容,勇于创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亲情意识、感恩意识,增强其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3.2建立“以人为本”的亲情教育观,采取“说教”同生活体验相结合的灵活教育形式。搭建亲情理论教育和亲情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平台,将亲情教育的理论灌输和观摩学习相结合。首先,“内化与外化这对范畴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问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其次,德育的基本特点是知行合一,“知”与“行”缺一不可。只“知”,不能把德育要求“外化”为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外化,,实际上是理论指导卜的实践行为。这两点就要求我们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使其树立起正确亲情观的同时对理论灌输进行超越与完善,也就是亲情实践与观摩学习。具体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生活体验来感受亲情的温馨与厚重,如,利用“写家信”、分担家务劳动、谈心等活动来体验和感悟亲情的快乐,使亲情意识和行为转变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最终实现“格物、致知、意诚、心正”的个体修身目标和“齐家、治国、平天卜”的社会理想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中的亲情因素,精心设置亲情教育的情境。教师在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的同时,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的状况。采用互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有关亲情教育的课堂讨论、演讲、知识竞赛、交流体会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参加学习、实践亲情教育的综合活动中受到启发、熏陶和教育,提高亲情意识,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3.3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联合的亲情教育网络。亲情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亲情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但是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三者有机结合,亲J清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庭支撑作用。“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作用,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庭生活中蕴含丰富的亲情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全面实施有关亲情意识的家庭教育,需要做好以卜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在重视子女成绩的同时也要}一分注重子女道德的培养。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知恩、感恩之心,使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关心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注意教育方法。家长须采取平等的身份与子女进行交流。这就要求父母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交流、沟通无障碍。三是以身作则树立教育榜样。学生家长对待父母的态度、与亲朋好友交往的做法,会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社会掀起亲情教育的热潮,发挥社会后盾作用。亲情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如果亲情教育的内容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相脱节甚至相抵触,其教育的效果会被弱化。首先,社会要为当代大学生的亲情教育营造一个讲亲情、重孝道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宣传和指导,树立亲情教育的楷模,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提高亲情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生活中的正面典型及时报道给予肯定和赞赏;对一些反面典型要进行法律和道德的双重鞭挞。其次,在全社会建立亲情教育的长效机制,使“亲情教育”长期化、制度化。只有长期有效的亲情教育才能够使每个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问的距离才会拉近,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大学生的亲情教育才能够更加有效。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