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关于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思考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和谐教育体系。亲情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叮是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亲情教育对大学生增强忠孝意识和关心能力、顺利步入社会有重要作用,对建立和谐社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于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思考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和谐教育体系。亲情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叮是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亲情教育对大学生增强忠孝意识和关心能力、顺利步入社会有重要作用,对建立和谐社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亲情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

注重亲情、友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的传统美德。亲情在一个人的长大、学习、工作、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对亲情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轻视和忽视亲情教育,造成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亲情缺失的现象。结合实际对大学生亲情缺失的原因以及高等学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大学生亲情观念的进一步确立和亲情意识的增强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1大学生亲情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当中表现出的亲情缺失现象主要有:专业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子女与父母的情义却越来越淡化;个人志向逐步远大,对父母的关怀逐渐减少;向父母要求、索取的多,对家庭给予、照顾的少;抱怨父母“吝音”、“抠门”,忘记父母“宽容”、“无私”;嫌弃父母“落后”、“土气”;鄙视父母“朴实”、“真诚,’;交往范围越来越大,与父母交流越来越少……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让大学生的父母们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且也使得教育者感到难以理解。鸦有反哺之情,羊存跪乳之恩,古人尚有尽忠守孝的传统,接受过多年教育的子女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为什么越来越少了,距离为什么越来越大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亲情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盲目乐观型亲情缺失。进入新的世纪,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原来零散无序的家庭服务被现在正规的家政公司所取代。它所带来的影响之一是原本属于年轻人理所应当的养老问题、家务问题、子女教育辅导问题等可以托付给家政公司或者养老院或者家庭教师承担,自己可以“一身轻松”地追求事业成功了。这种大的发展趋势,使不少大学生不仅在进入大学前在客观上已经疏远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思想上也盲目产生了“赡养父母社会有责”或者“等我挣了足够的钱,请保姆给父母洗脚,伺候父母”的想法。家庭责任的社会转移使得传统的家庭亲情更加淡漠,家庭关系更加疏远。!]由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学生们主动关心、了解和照顾父母的积极性大大削弱,亲情也随着时间的延续慢慢地淡化。

1.2观念错误型亲情缺失。对“自立、自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就得忘掉七情六欲”等观念的错误认识导致部分大学生远离父母,淡化了亲情。近几年,在部分高等学校或者大中城市的群团组织不断开展类似于庆祝“成人”的仪式活动,号召青年学生要自主、自立、自强,发展个性,倡导创新,并且强调将来走向社会还要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了,个人选择决定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行为的意识以及独立的利益意识明显增强,个人对来自家庭的传统的权威约束的容忍度大大降低,表现在上学、购物、恋爱等听不进家长、朋友的劝告,自以为是。同时,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等的认同度也明显降低。

1.3攀比、虚荣型亲情缺失。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流行、时尚、前卫,常常可以听到他们对自己的父母近乎痛恨的抱怨,如自己没有名牌服装、手机过时、随身听破旧、零花钱不够等等,只要别人有的,自己不甘心落伍,因此怪罪父母小气、抠门,给父母打电话、发信息,主题明确,言简意赅,就是突出“钱”字。只要为了自己“有面子”、“不掉分”,哪管得了父母的生活状况和心情感受,孝道消隐,亲情流失殆尽。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变了,生活方式变了,眼界开阔了,要求也提高了,尤其是在和周围同学的相比之下,要么埋怨自己命运不好,出生在农村,父母没有足够的钱供自己消费;要么抱怨父母没有文化、“土气”,根本无法进行交流沟通;要么鄙视父母没有勇气和能耐,没有在事业上开创一片天地,等等。与父母仅有的几次交谈,也是在很不情愿中的挖苦讽刺,根本无视父母的情感,无视父母给自己无私的爱,故意疏远关系,遗忘亲情。

1.4“移情别恋”型亲情缺失。有的大学生进入学校不久,就谈了恋爱,甚至是网上虚拟的“恋爱”,从此就在关注恋人的感受方面一发不可收,恋人的喜怒爱好穿戴打扮样样心中有数,生日蛋糕、节日玫瑰有求必应,陶醉了自己,劳累了父母,馅媚了恋人,忘掉了亲人。不仅平日没有书信电话问候,而且连节假日也揣着父母的血汗到处挥洒去了。

1.5报复型亲情缺失。学生对父母的亲情是从小形成的。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他们有时因为好奇会主动向父母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敏感的话题,但很多父母却没有或者不愿意正确面对他们的提问,甚至拒绝回答,孩子们在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或者遭到多次拒绝后,慢慢地淡化了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以致于长大后有心里话宁愿和同学、朋友,或者网友交流,久而久之淡漠了与父母的亲情。不少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应酬、做生意、挣大钱,“没空”、“抽不出时间”和子女交流等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在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下,家长、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上,淡化了对学生的良好品质形成的教育引导,不仅使学生对外界的人和事越来越不关心,而且对一直关心支持自己学习生活的父母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认为父母只知道“高分”、“升学”,剥夺了自己自由的时间,不关心自己的感受,不了解自己的苦辣酸甜,不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美好情感的教育,尤其是在受到委屈、错怪,想得到安慰时,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等。由于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慰藉,“需要”变成了怨恨,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淡漠、冷酷,甚至残忍,导致偏激和愤怒。现在远离了父母,就故意对他们不理不问,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的感受。对父母关系不和或者重组的家庭,也常常出现这种“报复惩罚”型的亲情缺失现象,有的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报复父母。

1.6“惟我独尊”型亲情缺失。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到高中毕业,一直生活在父母为自己编制的极祝之中,从祖辈到父辈对自己是“众星捧月”,他们都对自己溺爱有余,以致于出现了子女的角色错位,部分学生从小就不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在观念上认为自己是家庭(或者几个家庭)中的“皇帝”,父母为自己是理所当然的,把亲人的疼爱视作习惯,稍有“伺候不周”的地方,就会对大声呵斥。没有也不会从“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感悟到亲人的关爱,于是就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现象,不知道关心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造成亲情观念弱化。

2、大学生亲情教育的现状及效果评价

从目前大学生亲情缺失的现状看,虽然他们大多数已经成人,但仍然是承受能力极有限的人,他们的成长仍需要爱心的呵护,需要亲情的温暖;哈佛大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导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只占2000,而情商则占8000,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而不是智商;iz]现在是信息社会,大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量不少于父母和老师,他们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自尊自强意识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高等学校在大学生培养中必须重视对他们的亲情教育,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关心父母,学会关心他人。然而,目前高等学校的亲情教育现状却无不令人担忧。

2.1对亲情教育重视不够。亲情教育的欠缺首先是由于学校和家长对孝梯道德功能认识的不足。孝、梯是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它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曾起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只有孝梯观念强的人才表现为注重亲情、友情,才能够在物质上体谅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生活上体贴父母,态度上尊重父母。其次是德育体系中亲情教育的内容缺失。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伦理道德是我国历史上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且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为根本,并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建国以来,在道德教育当中我们强调宏观、抽象的多,注重微观的和具体的少;强调立场、观点的多,注重家庭人伦关系的少;强调尽忠的多,要求尽孝的少,再加上受“左”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孝道进行过分的批判,甚至把民族的传统美德说成“复古”,使民族的传统美德遭到践踏,也因此使得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忽视亲情教育成为普遍的现象。在目前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内容当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少,在该门课中,关于亲情或者感恩教育的内容就更微乎其微了。大多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中提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内容,除此以外,如何引导大学生增进亲情的教育内容几乎没有。在名目繁多的校园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增强亲情为主题的活动也为数不多。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教育内容的缺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无意中”疏远了与父母的关系,造成亲情滑坡。

2.2对大学生亲情状况估计过高,评价过于乐观。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已经年满18岁,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在法律上具有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大学生自己也都深信已经长大‘成人”,加上进入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亲人的百般呵护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因此,相信大学生们能够正确处理和父母的关系,能够和父母进行正确和正常的亲情沟通。但实际上,如前所述,大学生的亲情缺失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2.3亲情教育缺乏系统性。从目前那些认识到亲情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开展了以增进大学生亲情观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来看,常常是自发组织开展的,况且大多是由于某个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在方式上,要么是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反思教育,要么是一个从消费状况反思父母艰辛的主题调查,要么是组织观看反映亲情内容的电影或图片展,要么是开展一次类似“给父母洗脚”或者“写一封家书”等主题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既有教育部门,也有管理单位既有“两课”教师,也有班主任、辅导员。有的活动重视表面形式,忽视剖析评议,结果是功亏一等;有的活动一蹦而就,期盼一劳永逸,结果是前功皆弃。活动效果的认定和评价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如对“把父母作为倾诉对象”一项内容的抽样调查,不同组织者开展的调查活动,结果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断定孰是孰非就有较大的困难,但结果的认定反过来对判断大学生亲情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影响到对大学生开展亲情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认为,大学生学习好就是对父母的孝敬,只要学习成绩优秀,父母心甘情愿包办一切;让孩子和父母聊天做家务,还不如让他们多读些书,增长些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亲情教育的开展。

3、大学生亲情教育的构建

3.1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意义。首先,开展亲情教育是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要。人格是人的气质、能力和性格等特征的总和。完美的人格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包含着团结互助、遵守公德的理念,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讲,亲情教育的实质就是塑造人格的教育,通过亲情教育,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以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良好品质,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同时,奋发向上、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其次,开展亲情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并且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积极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和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质量。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特别强调“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a},想的核心,并最先把“仁”同“爱”联系起来,把孝敬父母的亲情放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一切情感的基础。亲情教育的实施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增强与父母的感情中认识到在与任何人的相处中,既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应当尽量不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因此,促进大学生热爱父母、关心父母的亲情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基础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学会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创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3.2建立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完整框架。我们认为,在亲情教育当中,要密切联系大学生实际,努力做到以下“五个结合”:

3.2.1是要坚持理论教育和亲情实践相结合。重视践履、强调修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特色之一。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看来,“君子”是最理想的人格,“君子”就是那种把仁义道德化为个体自觉的内在要求,并能从人生的各个角度,真正把它作为行为准则去实行的人。在进行亲情教育理论灌输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展类似“给父母洗脚”、“写信”以及分担家务劳动、谈心等实践活动,在情感的交流沟通中体会和感悟亲情的快乐,实现从“格物,,到“致知,,,再到“意诚,,、“心正,,,使亲情行为由指导下的产生转变为自觉自发的行为,进而实现“修身”的个体目的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目标。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亲情实践活动结束后,一定要组织开展反省思考活动,“游戏后的讨论对于学习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是在这里,游戏者的注意力才会指向预定的游戏教育的目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是提供了一种可以用作以后反省思考的基础的直接经验,这种经验以及以后的反省思考都富于教育作用。

3.2.2是要坚持主动教育和互动交流相结合。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确实存在着“知行不一”的问题,既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理论、道德知识的医乏,也存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方面进行自觉改造、陶冶和锻炼的不足,不进行主动的教育和引导,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以及就业、创业压力之下,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提高就会被轻视、忽略,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目标就成了一纸空文,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和其他课程一样,亲情教育中单向的说教方式不仅是枯燥的和落后的,而且易于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应当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命题演讲、交流体会等。通过教师指导下的互动交流,不仅使教师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在和他人的对比中找出自己存在的不正确的思想、念头,比照道德标准检查自己,促进自省、克己,促进道德情感的升华,使道德意志、亲情修养得到锻炼,亲情观念得到巩固。

3.2.3是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在大学生亲情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强调较多的是要求学生理性地控制情感,教导学生只有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才是正道,对未来工作做好准备和个人成才的规划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种正规的教育使年轻人脱离社会,对他人的生活和幸福漠不关心。14]就亲情教育而言,除了学校教育活动外,家庭教育同样起着重要的、有时有超出学校教育的作用。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情况、对待父母的态度、与亲朋好友交往的做法等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大学生学会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加快大学生亲情品质的形成。因此,学校和学生家庭要主动建立协调的教育体系,积极沟通反馈教育情况,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肯定、鼓励和表扬,共同承担学生亲情教育的任务。同样,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舆论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对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

3.2.4是要坚持集中教育和长期教育相结合。按照马克思主义修养观,人的本性,或者人的道德品质的善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人的向善向恶的能力,既然是后天形成的,因而就必然是可以改变的。!5]由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内时间本来是有限的,包括亲情观念在内的各种道德观念的确立、巩固和加强,就必须通过采取适当的再教育和强化的措施来完成,譬如,可以通过节日党团组织活动、假日社会实践活动、敬老活动、募捐活动等不断进行引导和暗示,以使大学生亲情教育的效果得以保持下去,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学科技管理单位设置了人性化服务,多年来,坚持了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新理念,坚持“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科研”的服务。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行为。设身处地为广大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着想,对一些教师的质疑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对一些棘手的问题,通过沟通尽可能取得他们的谅解,做到了让来办事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满意而归,使他们朝着既符合学校目标又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方向奋发努力,积极进取。

4、激励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在传统的思想中,科学研究更注重的是精神,其物质一面谈得很少。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应该更新和突破这种观念,大胆用物质方式给予奖励或激励。

其次,要增强激励的公开、公平、公正性。这在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激励效果的强弱。只有公开、公平、公正,才能产生激励的效果,如果暗箱操作或者是过分强调主观作用,不但达不到激励的最基本目的,还会大大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因此,在实践激励机制中应该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性。

第三,要统筹兼顾。激励具有普遍性或者是普及性,一个单位的激励机制应该是适用于单位的每个成员,因此,在考虑使用激励手段的时候,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兼顾。但是统筹兼顾并非是简单的平衡分摊,否则会使激励机制丧失应有的作用。

最后,要确保激励标准的恒定性,减少随意化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激励是一种诱人的直接利益分配,必然会涉及很多人员的利益关系,如果忽略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随意修改激励标准,就会破坏激励标准的恒定性,使激励所产生的正面有效性大大降低。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