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后”文艺理论的特征
摘要:尽管所谓“后理论时代”只是一种随意发挥,但确实应该正视“理论之后”中国文艺理论何为的问题。与其要么继续“大理论”的自我陶醉、要么盲信所谓“后理论时代”而丧失理论自信,不如扎实建构虽不起眼但务实的“小理论”。文艺理论本身来自文艺阅读,一些强有力的文艺理论反思,往往来自文艺作品本身;但另一方而,文艺作品本身固然可以内含文艺理论反思,但要真正弄明文艺的作用及其奥秘,还需延伸到关于文艺的普遍问题的专门的理性思考即文艺理论上去。当前文艺理论应同时突出研究普遍性问题和文艺理论的自我反思,实施解构与建构并举策略,并从传承中国民族文艺理论传统角度把文艺视为感兴修辞行为。“理论之后”的文艺理论应该不再是理论家的孤芳自赏或读者实际生活中的自我博学炫耀,而是国民的兴辞化臻美心灵的自觉养成。
关键词:理论之后文艺理论解构与建构并举兴辞化臻美心灵的养成
1、“文艺理论”一词,涉及关于文艺的诸种理性谈论。
在“理论之后”再来使用和谈论文艺理论概念,有一点自律是需要清楚的:绝不能再轻易地迷信那些看起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宏大叙事”或恢宏理论模型了,必须审慎地运用文艺理论的任何一种普遍性概括手段。同时,更需要随时随地把对于文艺理论的自我反思或自我质疑包含其中,因为,“理论之后”的文艺理论如果再不具备自我反思机制,就必定走向僵化。正是在破除理论迷信和形成自我反思机制这两个前提之下,才可以这样表述说,文艺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艺的普遍性问题及文艺理论自身问题的人文学科。这里突出的是文艺理论的两个内涵:一是研究普遍性问题,二是对文艺理论自身展开反思或质疑。
实际上,最近几十年来,文艺理论的普遍性一直遭到质疑或消解。文艺理论早己不再是具有强大普遍性的“关于文艺性质的解释”或者“解释研究文艺的方法”了,而成了对于具体、个别或特殊问题的片断式论述。正如美国学者卡勒所分析和归纳的那样,文艺理论成了一系列没有固定界限的评说天下万事万物的各种著述,涉及人类学、艺术史、电影研究、性别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理论、心理分析、科学研究、社会理智史和社会学等广泛的学科门类。“理论在这个意义上不是一种文艺研究的方法定势,而是关于太阳底下一切事物的无限制的写作群体。”这等于道出了当今文艺理论的特殊困境:一方而,它是无限地开放的,可以灵活自如地伸展向各个学科、领域,从而似乎具有强大的普遍适用性;但另一方而,,i}的这种普遍适用性又往往是充满断裂的或零散的过程,无法寻到人们原来信仰并追求的那种有机整体感。出于上述认识,卡勒归纳出当今理论的四种特征:第一,理论是跨学科的话语;第二,理论是分析的和沉思的;第三,理论是一种对常识的批评;第四,理论是反思性的带有质询性的思维。第一条涉及文艺理论的巨大变化:从过去服从于哲学学科的统领转向跨学科或多学科特质。第二条解释了如下变化:文艺理论不再从现成哲学概念中推演出自身的原则或命题,如像黑格尔那样根据“三段论”模式演绎出整个美学理论体系,而是从具体的和个别的现象的分析中去归纳出答案,演绎研究被归纳研究所取代。第三条显示了当今文艺理论的一个突出特色:向现成的己经被指认为自然的常识发起挑战。第四条进一步体现了当今文艺理论的激进色彩:质疑文艺乃至整个文化所赖以建构的最基本的知识范型。在卡勒的描述中,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总趋势是解构或质询,而非肯定或建构。
卡勒对当今西方文艺理论的这种总体见解有其合理处,也与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概括相合拍,从而可以促使我们在“理论之后”的氛围中重新思考中国文艺理论的当下问题,使得我们在建构文艺理论框架时不致逆历史潮流而动。例如,不致盲目寻求其学科封闭性、捍卫文艺的审美纯洁性,甚至谋求唯一的文艺本质。对此,卡勒的论述可谓警钟长鸣。四、当前中国文艺理论的一种选择:解构与建构并举
不过,卡勒的上述概括以及前述伊格尔顿有关“理论之后”的概括,虽然可以适用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总体情形,但却不一定适用于一种具体的文艺理论框架。因为,即便文艺理论的总体情势是像卡勒或伊格尔顿描述的那样存在的,但每个思索文艺问题的人,毕竟都有属于自身的独特视角、立场、方法、概念或具体对象。尽管总体文艺理论情势倾向于“理论之后”或跨学科、分析性、拆解常识、质疑基本的知识范型等,但每种具体文艺理论却毕竟存在着或者要努力去寻求自身的特殊立足点、相对连贯性和有序性,以及个人的独特见解或结论等,从而形成自身区别于其他文艺理论的独特特点。伊格尔顿所寻找的与“正统文化理论”不同的富于批判性和活力的“文化理论”,想必正是如此。
重要的是,出于在“理论之后”继续发展中国文艺理论的需要,应当把上述带有解构性和质询性特点的文艺理论构架,合理地翻转为建构性的中国文艺理论资源,让其效力于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可以说,当前从事中国文艺理论,既需要继续展开批判性解构或反思性质询,又同时需要积极的建构或建树。因为,中国文艺理论既而临消解虚假权威的任务,又而临更加急迫的实施新的建树的任务。当前中国文艺理论的任务,就是一方而冷峻地反思既往文艺理论的自高自大,另一方而从急剧变化的文艺现象中提取出新的问题来(例如,处在当前信息时代、电子媒介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的文艺,有太多的新问题急需建构性思考)。从个别的和突出的文艺现象中提取某种普遍性来,又从普遍性层而返回到个别性中,从而通过理性思维丰富对文艺的意义蕴藉的体验,使其有助于当前读者的进一步的文化素养养成需求。阅读文艺作品,固然可以从独特的语言组织中直接领略丰厚的人生体验,但当进入文艺的普遍}h}与个别性的思考层而后,这种领略才可能上升到理性自觉层而。所以,文艺理论的目的是要让文艺阅读体验上升到理性自觉高度,服务于特定的文化素养的养成。相应地,文艺理论的当前功能也就体现出来:诚然可以引导作家去创作、批评家去评论、教育家去育人、社会工作者去感化人等,但毕竟更主要地在于帮助读者理性地升华自身的文艺阅读体验,使之凝聚成为自身国民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国民(公民及未成年人),文艺读者应当在文艺阅读体验基础上,通过文艺理论思考,把文艺阅读体验升华为自身的国民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国民人格的濡染或涵养。
2、文艺理论与兴辞化臻美心灵的养成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尝试在这里提出并阐述我自己的一种文艺理论框架—一种建立在感兴修辞特性基础上的文艺理论。这种以兴辞特性为核心的新传统现代文艺理论,正是要在与世界上种种文艺理论的持续对话中,努力探求和建设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和现代的文艺理论构架,由此特定角度去观照世界文艺和中国文艺的问题,寻求差异中的沟通—异趣沟通。生活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的每个国民,处在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趣味都多元化共存的时代,来自古今中外各种文明的种种相互异质的价值观与趣味观都在竞相争夺我们,我们需要对此异趣现状予以承认和正视;但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在这种价值多元与趣味多元境遇中展开平等对话和交流,尽力达成差异中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协调,这就是异趣中的沟通。我们可能偏爱某种文艺作品,例如有人喜爱浪漫的,有人偏爱现实的,还有人欣赏象征的等等,但我们需要同时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艺趣味,并且主动同他人交流。异趣沟通在这里意味着,彼此差异的审美趣味可以通过对文艺兴辞的体验而实现沟通。
文艺理论借助文艺兴辞中的异趣沟通,是可以进而通向一种国民臻美心灵的塑造的。也就是读者通过汇聚和比较众多不同的文艺兴辞体验,逐步涵养一种与兴辞紧密相连的臻美心灵。如果说,臻美心灵是一种不断地臻于人生至美境界的思维与行为习惯,那么,兴辞化臻美心灵则是指一种始终不离兴辞并以兴辞范式为目标的臻于人生至美境界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引用文艺词句、人物和情节等,不应成为个人博学的自我炫耀舞台,而应成为个人臻美心灵的自我提示和自我宣示的窗口。文艺理论作为文艺思考的智慧库,可以帮助我们继承前人留下的兴辞传统,练就透视文艺现象的理解力和沟通能力,培育爱美与求美的情感与理智、想象与幻想、认识与体验等思维与行为结构,使我们懂得并实际地追求审美与艺术这人生至高境界。
我们可以坚信,今日文艺理论不再是理论家的孤芳自赏或读者实际生活中的自我博学炫耀,而是国民兴辞化臻美心灵的自觉养成。这才是个体人生中最重要的或最高的境界,也即艺术境界。按照现代美学家宗白华的看法,人生可以有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艺术等多种不同境界。与“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不同,艺术境界直指人的最深与最高的心灵的形象世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这里所谓“艺术境界”正约略相当于臻美心灵的一种艺术符号中的具体化状态。“艺术境界”以美为宗旨,但这种美的秘密不在于外在美的事物或景物,而就在于人类心灵:它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也就是人类臻美心灵的具体映射。“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艺术境界之美在于人类的臻美心灵与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它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莺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这样的艺术境界恰是文艺理论企求的。
说到底,兴辞化臻美心灵的养成,不仅指向国民的个体人格,而且更指向国民的公共人格或公共伦理,也就是兴辞化公共人格的养成。文艺理论要思考,如何通过富于感染力的兴辞系统去帮助建立公民社会内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的机制。在今天这个充满风险和冲突而和谐诉求越来越强烈的世界上,文艺的公共责任或公共伦理问题显得愈加重要。文艺诚然应当具有个人欣赏的品质,但更应当在公民社会中寻求更广泛而深厚的公共伦理担当,这就是形成文艺的艺术公赏力。而相应地,文艺理论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国民或公民,在丰富而复杂的文艺与艺术观赏中实现自身的文化认同、建构他们在其中平等共生的和谐社会环境。公民社会内外固然存在多种不同的美或审美趣味,但它们之间毕竟可以求得平等共存、共生和共通。
其实,国民的兴辞化臻美心灵及公共人格的养成,决非简单到只是读点文艺作品并开展文艺理论思考就能办到,而是终究来自每个国民或公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的社会养成和自我养成,这种养成意味着社会各种力量的长期熏陶与自我的主动涵养的高度融汇。“理论之后”的中国文艺理论,还有很多方而需要探讨,这里只是谈出我的一点粗浅考虑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