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摘要:亲情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话题之一。新世纪新形势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教育要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的地位,延伸德育教育的目标,拓展德...
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摘要:亲情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话题之一。新世纪新形势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教育要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的地位,延伸德育教育的目标,拓展德育教育的内容,开辟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学校亲情教育的有关问题,寻找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取得有情胜无情的德育教育成效是推行亲情教育所期望达到的德育境界。关键词:亲情;高等教育;德育;切入点亲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对双亲、亲属、家庭的最本真、最原始、最永恒、最无私的自然感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情感世界的美好玫瑰,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亲情教育就是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个性紧密联系,把亲情、友情教育融为一体的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的教育。高等学校的德育,历来是讨论的热点,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高校德育的认识逐渐明确和统一。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的亲情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美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1、亲情的血缘之根古代中国是以哑细亚的”的‘维新”路径迈入文明社会门槛的,这就使上古初民氏族社会的组织形式被带入到古代文明社会,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固力量得以延续和发展。从而血缘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浇舜之道,孝梯而已”。这种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等级结构,内在地规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人伦关系。宗族成员之间既嚷亲”,又尊尊’,;既要恩爱相亲,又要尊卑有序。吸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早,早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这是一张以等级秩序为基础,以尊卑之礼划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网。在这里,亲亲”即血缘是居主导地位的,嗜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同时,由于同居共财,造成宗族整体利益至上,个体成员无自身的独立权利,惟有对宗族的义务,先秦儒家提出的以性纲”为核心的宗法道德规范体系正是对这种宗法伦理关系的概括。在宗法血亲礼制结构的历史背景下,孔孟儒学确立了这种恤亲情理”的基本精神。主张血缘亲情是构成人的整体性存在的惟一本原,强调哮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以一般原理的形式清晰地肯定了血缘亲情的至上地位,明确主张事亲为大”哮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明确要求人们在血亲团体性与个体性或群体性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应该‘舍己以取孝”‘舍仁以取孝’,,从而凭借本根至上的血亲团体性,压抑和否定派生从属的个体性和群体性,以致最终陷入了一方而试图以血亲团体性作为本根基础实现个体性和群体性,另一方而为了维系至高无上的血亲团体性又不惜牺牲个体性和群体性的深度悖论。孟子进一步明确了叹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伙伦”,凸显了人们在某些特殊性人际关系中维系情感和谐、烙守道德规范的意义。不仅强调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以致相对于血亲团体性维度来说,个体性和普遍群体性的维度始终只能处在派生从属的依附地位。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根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以种种血缘关系及其延伸形式为纽带,逐渐交织起层层关系网。我们要对血缘关系本位有正确的看法,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情永远是社会里存在物,马克思曾就人的问题提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卡耐基也曾说,人的成功相当大程度靠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完全可以从亲情角度切入,开辟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领域。2、高校亲情教育的含义亲情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但仍基本局限于父子和母子血缘的沟通与教育。关于学校亲情教育目前国内已有学者提出,陶行知先生认为,师生尤如兄弟姐妹,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乐园,师生之间的浓浓亲情编织起了爱的网络。国外没有完整的‘亲情教育”的概念,但有类似于此的爱心教育,有类似的重视真情、情感教育。美国人戈曼认为,人们认知、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当今有很多学校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情感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始教师的建议》中说:佣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表明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钢筋水泥的丛林使孩子的交往越来越狭隘、有限。再加上成人怜漠文化”的影响,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会不自觉养成淡漠、冷酷甚至是残忍的心理。因此,老师应利用特有的家庭氛围、课堂氛围,多和学生谈心、接触,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和情感需求,教育他们珍爱真情、关爱他人、奉献大众、奉献社会。今天,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已经远大于父母和教师,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以及自尊思维已经与长辈们形成不对称的局而。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理解、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往往造成教育误区,加强亲情教育正是宣传德育的好途径,这样做恰好可弥补当前德育工作的缺陷,借亲情的和风孕育新生,发掘更多的潜在资源。亲情教育是爱的教育。老师心中有亲情,照顾关切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学生心中有亲情_才能对长辈真心行孝,对他人真诚关爱。老师的爱,是教育的基石。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教书育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全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爱应该是全而的,既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指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懂得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又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使他们每个人都能乐观向上,幸福愉快的生活。对学生的爱应是高尚的人性关怀,应满足受教育者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同情、关心、帮助等需要,激发他们对教育者的尊敬、爱戴之情。一个充满亲情的环境,能培养出充满爱心之人。亲情教育是情与心沟通,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随着人生的展开和各种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变,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也时常发生转换,然而人们难免因情感、认识等偏差而出现角色转换障碍。情感沟通就是要帮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角色认识,帮助人们站在一定的角度和立场上考虑和认识问题,克服角色转换的障碍,缩小双方的角色差距与思想隔阂,增进角色理解和信任,实现心理相容。情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观点产生的内心体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可以用物质手段得到满足的。精神需求要用精神内容才能得到满足,它有时比物质需求更持久、更强烈。在情感沟通过程中,交流双方能否分享体验是沟通是否有效的标志。然而交流双方的体验往往不同,其差异可以来自社会差异(如角色、地位、经历)和心理差异(如观点、性格、能力),这些差异造成沟通的障碍,其差异越大,沟通越难。因而要实现成功的沟通,必须寻找共同的情感触发点,以达到情感的共鸣。亲情教育是成人与成才的教育。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其情感因素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参与及内化,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及教育教学效果。大学生的成才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已开始形成自己主见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个因素。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流行、攀比等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而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德育效果出现偏差。3、亲情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亲情教育就是把亲情、友情教育融为一体的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它要求以学生的全而发展为价值取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发展型、创造型人才。亲情教育就是人的亲和力”的教育,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培养获取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培养道德和情操。3.1亲情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学校亲情教育则可以具体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工作交流的方式。首先,要了解人,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生活习惯等了如指掌。能够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善于与学生沟通思想,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理解学生所急、所想、所愿。其次,要尊重人,教育工作者拥有一颗平等的心。不居高临下,对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不分亲疏远近,靠威信而不是靠权力来管理;宽厚待人,对学生不恶语伤人,不讽刺挖苦,不拿人短或揭人隐私;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关心人,教育工作者能够换位思考,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善于倾听学生心里话,让他们敢于并愿意向自己诉说忧愁、埋怨或牢骚,从而获取信任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关爱之手,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渡过难关。3.2克服亲情教育中有可能出现的消极问题。亲情教育不是万能的,施行不当也会产生一些负而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客观、冷静地认识到亲情教育的相对性,并善于使用亲情教育,注意亲情教育与其他管理方式的结合。在遇到尖锐矛盾和复杂问题时,在亲情教育的同时必须也要讲究原则性,同时要善于运用管理的艺术性,如过分地宽容和忍让,就会造成管理失度,就会使学生误以为是教育工作者手软,}h}怕他们,因而会出现学生违规违纪,不把学校规章制度当一回事的现象。为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知道,宽容和忍让决不是对错误行为的放纵和惧怕,而是善意的理解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体现。3.3正确处理亲情教育与制度管理的关系。如果说制度管理是无情的刚性化管理,那么亲情教育就是有情的柔性化管理。有人因此认为2种管理方式是水火不相容,难以兼得的。鉴于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要避免出现非此即彼,走极端的情况。强调亲情教育的必要性,并不是说它凌驾于制度管理之上。制度管理,是一个组织管理大厦的根基,是管理中永恒的主题,亲情教育取代不了制度管理。其次,制度管理与亲情教育要有机结合。无情的制度和有情的管理是可以巧妙地、艺术地结合的。作为道德与心理关系的亲情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而,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师生间的积极亲情能调节教师自身行为,而且对学生是一种感染和激励。亲情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注意、关怀,意味着了解、重视、喜爱。当教师以自己的热情来满足沉重的情感需要时,也会收到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3.4亲情教育拓展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新的领域和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功口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而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特点,如何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临的新形势,开拓新格局,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J哇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那种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德育,把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和心理素质培养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强加在德育功能上的做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只会淡化德育的主旨、削弱德育的职能。德育应按照自身的规律落实教育和教学,只有规范才能取得理想效果。高等教育的改革,校园环境的变化,校园文化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新的冲击和影响。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我们应摒弃生硬的、强制的态度,以亲情教育的方式,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_从而找到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