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型对毕业生生活水平影响差异研究
摘要:根据我国教育发展阶段的区别,并基于CGSS ( 2013)数据,建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收入回报对比模型,研究了不同教育类型对毕业生生活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居住地毕业生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教育类型对毕业生生活水平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别:在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生活水平比普通教育毕业生的更高,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正好相反;教育类型差异只对居住在城镇地区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具有影响,对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则影响不大。本文结论驳斥了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波视”观念,同时为我国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水平
1、引言
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以来,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许多高级技术人才成为市场中的“香悖悖”,供不应求。然而,就业市场的火爆并未吸引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已有研究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在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具体而言,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歧视”。
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升学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普通高中,二是职业高中。理论上这两种选择的人数应是对等的,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造成结果悬殊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职业教育升学机制不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存在障碍伙另一方面,20世纪职业教育市场化机制的引人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市场管理较为混乱,学生及家长顾虑较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优秀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但在当前我国用人制度下,学历依然是决定一个人收人水平、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职业教育的学历相对较低。
在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承载着不同的教育使命,前者的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大多数群体,然而,职业教育的培养使命决定了其难以完成这一目标。在当前教育制度下,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被捆绑在一起,职业教育学习者被社会贴上了学历低、读书差等标签,担心将来社会地位与事业前景差成为人们放弃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职业教育未必比普通教育差。本研究通过引人不同教育类型毕业生的职业收人,分析不同教育类型对毕业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不仅可从经验层面为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毕业生生活水平的对比提供实证依据,而且能为我国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当前关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文献主要聚焦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问题与策略研究、国外教育体制研究与借鉴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投人回报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现有的研究职业教育回报的文献中,学者们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已有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比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更高,且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户家庭及个人收人均有正向显著影响有学者进一步发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平均回报率约为27%。年平均回报率9%,与国际上10%的年平均回报率基本一致,有学者还从地区差异的视角研究了职业教育回报的差异,发现在东部或较发达地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回报,针对中等教育阶段的研究,已有研究从职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人回报的差异出发,发现接受职业教育者比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者有更多的收人回报。,以上研究表明,职业教育的投人回报确实会因教育类型、地区等因素存在差异。然而,只研究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类型的投人回报差异并不能全面说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因此,本研究按照教育发展的阶段,将教育类型差异对毕业生生活水平的影响划分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研究。
2.1教育类型的差异与毕业生未来生活水平的影响
教育类型的差异会导致毕业生人力资本的差异。人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劳动技能等各方面能够提高人发展层次的资源和信息均属于人力资本。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的手段提高自身人力资本,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快速学习工作技能。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学习积累的人力资本能够迅速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在寻找专业性工作方面具有优势,进而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工资收人和生活水平。相对于职业高中而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则主要是为学习者进人大学深造做知识储备,其拥有的人力资本主要是课堂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与现实工作内容不相适应。同时,普通高中相对于职业高中而言,其文凭传递出的价值差异不大,因此,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可能相对更低。
教育给人带来的并不只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其赋予的文凭还能够给外界传递一种能力价值的信号。由于中等教育类型的文凭在我国差异不大,因此其文凭价值差异不明显,但高等教育的文凭价值则相对明显。20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高考时期,大学生被誉为“天子骄子”,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即使到现在,其文凭传递的信息价值依然较高,毕业生仍然能够在就业市场中获得较高的工资溢价。相对于本科而言,专科文凭则不尽理想。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人学人数减少,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专科教育的社会评价也较低,两种类型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传递的价值信号存在较大的差异,职业教育毕业生往往被认为是“差生”,甚至受到社会的歧视与排挤。
但值得说明是,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招生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人大学学习,大学本科文凭传递的价值出现下滑,直接降低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溢价水平。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求职难便是这种现象的直观表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职业高中毕业生的未来生活水平会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生活水平高。
假设: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未来生活水平比本科毕业生的低。
假设: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未来生活水平比本科毕业生的高。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往往差异较大,而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为居民生活场域的殊异。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来说,在“非均衡的中国居民生活”中,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可能是非均质的,而这一差异的分析切口就是居民的居住地。
2.2居住地差异对教育类型与毕业生生活水平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别。具有城乡差异的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和结果必然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城镇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差别较大。简言之,我国城镇正处于工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阶段,而农村则普遍处于农业社会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与农村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不同的是,城镇生产依靠的是机器与信息技术,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因此,相比居住在农村的毕业生而言,居住在城镇中的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对其收人和生活水平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3:教育类型对居住在城镇的毕业生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对居住在农村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则影响较小。
3、研究数据与设计
3.1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调查发布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3年的调查数据。CGSS调查数据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情况。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国抽取了100个县(区),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5个大城市作为初级抽样单元,调查了约12000户家庭中的个人。调查数据中包含了个人基本信息特征及个人、家庭收人等内容,符合本文研究需要。由于调查数据覆盖全国,因此能够较好地反映全国层面的真实情况。
基于研究需要,本研究抽取了与学历类型相符的数据样本,并剔除了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诸如:拒绝回答、不清楚、不知道、不适用等),最终得到样本数量分别为:中等教育组1550份,高等教育组1265份。
3.2变量设置
3.2.1因变量:未来生活水平
3.2.2自变量:教育类型
3.2.3调节变量:居住地
3.2.4控制变量
3.3上代基本信息变量
上代基本信息变量包括父亲政治面貌(中共党员赋值为1,否则为0、父亲教育水平(没有受过教育至研究生以上5个类别,依次赋值1-5、母亲政治面貌(中共党员赋值为1,否则为0和母亲教育水平(没有受过教育至研究生以上5个层次,依次赋值1-5)。
4、主要研究发现
4.1描述性统计
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在研究范围内,我国中等教育的生活水平均值为2.453万元,高等教育组的均值为4.523万元。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中等教育毕业生高,且二者的标准差都相对较大;无论是中等教育组还是高等教育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差异都较大。从教育类型数据可知,只有39.677%的学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教育,但在高等教育中,这一比例达到了55.02%。这说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较少。这与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现象符合。而高等教育层次中职业教育就读比例的上升的原因可能是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比较重视,许多学生即使没有考上本科学校,也会选择就读专科学校。
从性别和户籍等控制变量统计结果可知,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男性比例都比女性高,城镇户籍比例比农村户籍比例高;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农村户籍毕业生只有11.7%,远远低于城镇户籍的88.3%。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高等教育普及水平过低,需引起社会重视。
4.2教育类型差异与毕业生未来生活水平
本文采用混合OLS模型研究教育类型差异对毕业生生活水平的影响。其中,被解释变量是毕业生生活水平,主要解释变量是教育类型,其他解释变量包括性别、政治面貌、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特征和上代群体基本信息。回归之前,我们运用贝尔斯利(Belsley)和韦尔施(Welsch)提供的方法(Coldiag2 ),对自变量教育类型与因变量毕业生生活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进行了检测,运行Coldiag2命令后得到条件数为24.16,小于30,说明模型中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其他解释变量结果显示:性别与毕业生生活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 ),说明男性毕业生的生活水平比女性高;户籍与毕业生生活水平显著负相关(P<0.01 ),说明城镇户籍毕业生的生活水平比农村户籍毕业生的低;健康与毕业生生活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 ),说明毕业生身体素质越好,生活水平越高;子女数量与毕业生生活水平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子女数量越多,毕业生生活水平越低;婚姻状况与毕业生生活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 ),说明已婚毕业生比未婚毕业生的生活水平高。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个人政治面貌、父亲政治面貌、父亲学历和母亲政治面貌与毕业生生活水平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说明个人及上代群体的“政治资源”与上代“教育环境”并不能给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带来显著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等教育阶段,母亲学历与毕业生生活水平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在高等教育阶段,母亲学历与毕业生生活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
4.3教育类型对不同居住地毕业生生活水平影响差异
本文使用混合OLS模型研究教育类型对毕业生生活水平在不同居住地毕业生的影响差异.在中等教育阶段,教育类型对居住在城镇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644,P<0.01),而对居住在农村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却不具有统计意义;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类型与居住在城镇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497,P<0.05),对居住在农村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同样不具有统计意义。以上结果说明,无论是在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类型的差异只会影响居住在城镇的毕业生,而对居住在农村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则影响较小,假设3成立。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CGSS ( 2013)调查数据研究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的差异对毕业生生活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居住地毕业生生活水平受教育类型差异影响的异质性。结果发现,在中等教育阶段,社会及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技术能力,表现出“技能导向型”,因此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生活水平比普通教育毕业生的更高;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的文凭价值开始显现,表现出“文凭导向型”,普通教育毕业生的生活水平相比职业教育毕业生更高。数据进一步说明,由于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教育类型差异对毕业生生活水平的影响只对居住在城镇地区的毕业生的生活水平具有影响,对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毕业生生活水平则影响较小。
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中,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认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低、“没面子”“不能光宗耀祖”、毕业后工资低、福利差等。这些观念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的结论驳斥了这一观念,认为职业教育并不都比普通教育差。因此,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尤其在中等教育阶段,加强对升人普通高中有困难的学生与家长在选择职业教育方面的引导,破除职业教育毕业生不如“人”的思想观念。其次,加大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投人和引导。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政府部门应矫正对于以前企业办教育给社会带来的不信任感,在引进社会力量办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政府力量的投人,同时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加强管理和引导。最后,政府应进一步搭建完整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升学衔接依然存在割裂,应尽力填补职业教育升学中的困难,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此外,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生活水平与普通教育毕业生的差距较大,这不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为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引导,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和增强其办学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人,不仅提供资金的支持,更提供政策的引导,以吸引优秀生源进人高等职业院校学习,逐步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差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溢价水平,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