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内涵形态、实践需求与路径探析
摘要:区域教育问题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成为解决这一核心难题的关键措施。实质上,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一定行政区域内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施加影响,促进其意义转型的改革过程。其中,系统性、复杂性和本土性是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特点,项目合作模式、规划发展模式和特色示范模式是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模式。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必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在了解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践路径探析。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综合改革
在我国,政府是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主体力量,对于区域高等教育改革而言,地方政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只有自下而上对教育进行实践意义上的变革,我国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才会有实现的可能。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地方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在充满错综复杂利益纠葛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总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他们常常过分纠结于学校利益、部门利益,甚至行业利益,对于教师利益、学生利益和家长利益关注不够,引起诸多的矛盾和冲突。实践证明,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唯有彻底摆脱相关利益的束缚,始终站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角度去谋划教育改革,势必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赏和支持川。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推进教育改革的实践案例,引起一定程度的反响,并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围绕着改革举措所开展的利益博弈也日益进入白热化,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作为促进区域教育结构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对其内涵界定、特征分布、模式呈现、需求分析和实践路径的探讨有着重大的意义。
1、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内涵与基本特点
1.1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内涵
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质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导下,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一定行政区域内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施加影响,促进其意义转型的改革过程。在这一内涵界定中,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值得注意:第一,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指向的是某一固定区域内教育层面的具体改革,主要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改革的目的,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学生接受教育也是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以面对未来变化万千的社会,因此,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能够体现出人的发展层面的内涵意义;第二,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判断基点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变化,教育规划和设计总归是基于理想层面,如果不能够对现实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或者引起教育现状的实际变化,则难以认为其是教育改革,换句话说,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势必会引起一定的变化或者得到某种结果,已经不是最初的状态了;第三,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产生有价值性的结果,即区域高等教育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对教育现状做出实际的改变,产生有价值和意义的结果,相反,如果做出的改变没有产生有意义或者有价值的结果,那么这个改革也是失败的,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改革。由此可见,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包含多个层面的内涵意义,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四步走的原则,即明确区域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背景和内涵意义、坚持正确的教育改革思想和理念、充分调动各级各类改革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的社会基础。
1.2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是对区域内部各个教育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的全方位的促进与提升,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本土性的基本特点,其基本性质特点也决定了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深入探索和研究。首先,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的基本特点。从微观层面来讲,区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系统,其教育改革是内部各个系统要素的全面联合和协调;从宏观层面来讲,区域高等教育又是国家宏观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教育改革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鉴于此,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势必会牵涉到区域内外教育系统的多个部门、多项政策和多方利益,如若不能对各个系统内部及其相关要素有个整体的把握,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将寸步难行。其次,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具有复杂性的基本特点。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事业,很难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和具有明确操作路径的技术性变革不同,会受到复杂环境、多方利益、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持续且动态演进的复杂过程。最后,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是针对具体区域的实际状况而开展的教育改革,具有本土性的基本特点。
2、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模式的主要形态
根据我国当前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实际情况分析发现,政府引导、科研合作、实践检验成为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的三大要素。具体到动因、特征、形式与评价等方面来讲,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项目合作模式、规划发展模式和特色示范模式。
2.1项目合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与区域内的集体组织或者个人通过相关协议对专门教育项目开展合作研究,从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改革顺利
2.1.1动因:项目合作模式是区域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较早且应用普遍的一种模式,其最初的动因基本来源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中相关研究人员的一种主动行为,带有明显的院校色彩。
2.1.2特征: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依据研究项目的性质,将研究任务进行理论分析,从区域高等教育实践中找寻合作的对象,从而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2.1.3形式:项目合作模式主要是以科研项目带动区域发展,其具体的实践形式主要有教育理论的转化实验、科研项目的调研、产学研合作等。(4)评价:该模式有灵活多样的合作内容和形式,各方合作主体在任务分工上也比较明确具体,同时还会在特定领域内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
2.2规划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区域政府通过主动地寻求教育科研方面的支持,来制定区域的教育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式。(1)动因:按照时间划分,教育规划包括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按照内容划分,教育规划包括国家宏观教育规划、地方区域高等教育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等三种。其中,区域高等教育规划是基于国家整体宏观教育规划的前提基础上,从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出发进行的一项改革行为。(2)特征:区域高等教育的规划发展模式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制定形成的,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征。(3)形式:规划发展模式是在区域政府主导下的教育改革行为,其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区域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还有专家学者等不同社会群体代表来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以促进区域的教育改革。
2.3特色示范模式
所谓特色示范模式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区域内部的一些特色项目自身的吸引与辐射作用,进而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模式。(1)动因:该模式的主要媒介是区域内特色项目,主要是想通过区域内特色教育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均衡化发展。(2)特征:特色示范模式,其核心概念就是特色,只有在某个区域自成风格和成效才能称之为特色。因此,区域高等教育特色示范模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本土性。(3)形式:在特色示范模式中,政府和科研相结合共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及学校特色发展是其最主要的呈现形式。在具体实践中,区域政府、科研机构和学校共同参与,逐渐实现区域内部的特色共建和资源共享进行的一种改革方式。
3、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
3.1经济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性和学校办学规模扩张的自发性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这种冲突在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一般来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是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发四、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探析。
如上所述,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必要途径。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改革理念,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以点带面,加强研究者与改革者的结合。
3.2树立正确的改革理念
在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改革理念,以理念带动行为,从区域的实际现状出发,协调好各方的相互关系,依据实际需求开展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以生为本、公平正义、坚持民主、依法治教。第一,以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同时,教育的本质过程又是学生的培养过程。
3.3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
理论基础是实践改革的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也不例外。在区域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要建立适切的理论基础,统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确保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这里所讲的适切的理论主要是指该理论既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又切合个体身心成长的要求;既立足于当地教育现状,又能经得起实践改革的检验。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只有在理论上有了深度基础,才能在实践中实现更好的突破,缺乏理论的引领,只能称之为经验的总结和积累。3.改革过程中要注重以点带面区域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统筹协调区域内部各方主体和力量,共同促进区域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4.加强研究者与改革者的结合
区域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充满复杂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多维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它不属于技术性变革,没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程序,还会受到多种复杂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具体的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研究者要和区域的改革者不断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在明确区域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序展开。同时,教育研究者之间、教育研究者和其他学科研究者之间、教育研究者和教育改革实践者之间的合作是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展输送人才资源,但是学校办学本身有其运行的惯性,由于缺乏区域范围内的教育统筹规划,学校易受招生指标、专业设置、就业方向等因素的干扰,缺乏对人才市场的科学预测和把握,往往导致学科专业重复设置,使得各个学校之间的关系也是竞争大于合作。
4.1社会公平需要。
实现社会公平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在信息社会,教育过程日益变得多元化,作为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或者文化字符,教育变得灵活而多元,但是在自然空间上却总是与某一特定的空间区域相衔接。
4.2教育结构优化
教育通常带有某种程度的封闭性,但教育需求确实是多元变化的,这就导致因教育结构层面产生的教育功能滞后于实际的教育需求,从而影响教育的整体发展。首先,从教育类别上来讲,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不清晰,而且教育质量和水平偏低,其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低于以文化知识学习和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导致区域长期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和普通教育压力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