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大致分为主动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和被动型的、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摆脱追赶型大众化模式的某些特征,由外延式扩张开始走向了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始由追赶型、被动型的模式向主动型的模式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可以成功跨越追赶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某些困境,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摘要: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大致分为主动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和被动型的、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摆脱追赶型大众化模式的某些特征,由外延式扩张开始走向了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始由追赶型、被动型的模式向主动型的模式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可以成功跨越追赶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某些困境,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

关键词:主动型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被动型、追赶型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特征就是进入到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拟在总结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特征,并结合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来分析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取得的历史性进步,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正在由追赶型、被动型的模式转向主动型的发展模式。

1、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两种模式

从总体上看,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大致分为发达国家模式和后发国家模式。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以欧美和日本为代表,高等教育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是在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在高等教育投入的生均水平较高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而逐步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扩张也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相适应,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高等学校多样化。这种模式可以看作是自然演变发展的、主动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后发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普遍是在人均GDP水平较低、高等教育的生均投入水平较低、并主要是社会和政府推动的背景下,以较快速度实现了大众化,出现了高等教育的所谓跨越式增长。高等教育发展只是注重数量增长,缺乏自然演变发展的历程,高等教育结构传承了精英阶段的特征,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并不显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脱节。这种模式可以视为被动型的、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

教育是培养人才,面向未来的事业,高等教育对于劳动力市场究竟应该培养什么类型、何种专业的人才,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才能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需求。传统观点认为,高等学校需要认真细化研究针对未来几十年经济和科技对于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然后据此研究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建立起所谓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但是,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几十年经济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具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等教育结构?③答案就是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建立多样化的高等学校体系。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以适应技术变革、组织变革、产品结构调整及工资水平的变化。卡内基高校分类方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970年,克拉克·克尔担任卡内基金委员会主席时,根据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的不同任务,将美国各类大学和学院予以分类,并制定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于1971年制定了供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内部使用的版本。此后,卡内基高校分类经过系统修改,又先后出版了1976,1987,1994,200020055个版本。多样性也是欧洲高校的优势,欧洲教育政策也正在通过指标分类体系引导欧洲高校多样性的发展。欧盟给予高校分类的定位是,分类不应该被看作大学排名的工具,也不是在各种机构之间建立等级制度,而是强调分类的多指标和非等级性,目的是帮助高校树立自身形象。其次,分类也不是对高校质量进行评价的工具。欧洲高校分类方法强调系统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专业多样性、方式多样性、声誉多样性、构成多样性、价值与氛围多样性。

2、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人均GDP水平较低,高等教育生均投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以较快速度实现的,符合追赶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

中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通过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00。当时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00"。自1999年实施高等教育大扩招,1999年招生152万,2000年招生220万人,2001年招生260万人,到2002年便提前实现了15%的奋斗目标。

中国是在人均GDP较低水平上通过快速扩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1998年人均GDP821美元。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时,人均GDP1135美元。2006年强调降低扩招速度时,人均GDP2070美元。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为2385万人,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是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 5 0 o,人均GDP4394美元。

3、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2010年以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低速增长,在校生规模保持基本稳定,高等教育投入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明显提高。特别是2012年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会议,政府、高校和社会开始把质量放在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首位。这表明高等教育正在摆脱追赶型发展模式的某些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出现了历史性进步,由外延式扩张开始走向了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拐点已经到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开始由追赶型、被动型的模式向主动型的模式转变。

4、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拐点已经到来,在高等教育规模基本稳定、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重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条件下;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是可以成功跨越后发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困境,并寻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模式,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

成功跨越被动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这需要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提供客观的外在条件,特别是人均GDP增长与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同时也需要高等教育自身的努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回应时代挑战。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挑战是:一是高等教育投入仍然需要持续增加。中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应该适度降低学杂费比重,逐步提高财政投入的比重,拓宽其他社会投入的来源渠道。到2020年,力争财政投入占高等教育投入的比重达到4500-5000,学杂费占投入的比重在25%左右,其他社会投入的比重达到2500-3000。这将为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主要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机制保障。

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和差距显著。中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重点建设高校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再加上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投入明显高于中西部。地方高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三是如何改变精英教育的发展模式,以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实施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制造业所需要的是中等教育阶段劳动力为主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白领阶层与管理岗位。产业结构与市场创造的劳动岗位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矛盾,必然造成工人的“招工难”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的双重矛盾长期并存。    同样,一个随时代前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将为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高等教育繁荣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教育之昌盛,国为本。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说过,当德国的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时候,也是德国的国势在世界上最强的时候。经济学家埃森格林联合两位亚洲经济学者共东亚之所以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重视教育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证据》中指出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源优势。②中国要继续崛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