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心理健康教育;辨证;发展;量变质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叶枝娟,张勇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肩负着很重要的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影响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形成合理的信念。本文阐述了如何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升华到哲学的层面,培养学生用辨证的、发展的思维来看待心理问题,用量变质变原理脚踏实地的塑造自我,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原理来理解人性,以期帮助更好的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辨证;发展;量变质变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青春力量。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发挥自身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的首要前提,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一个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实际的工作中开展了诸多的探讨,本文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从课堂案例、体验、活动人手,以心理学的理论为着眼点阐释现象,最后升华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总结落到学生的三观教育上,以培养学生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一培养辩证思维,理清问题所在

心理现象纷繁复杂,如何通过一门课让学生有最大收益,提高心理问题的调试能力,关键还在于培养辩证思维,具备了这种思维能力,万变不离其宗,遇到问题就知道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行动。

辨证的思维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审视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以自卑和自傲为例,自卑实质上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引起的自惭形秽的体验。自卑的个体往往由于消极的体验而使自己的意识受限,盲目排斥自己的一切,故很少能够思考自己的积极面。在课堂上,我们会通过积极赋意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赋予自卑以积极的涵义,比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显示的地位感到满意[fll0说明正是由于自卑,人们才不断地追求卓越以弥补自卑。自卑的人比较低调,比较谦虚,给人以沉稳可靠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自卑的个体辨证地看待自身缺点,认识到缺点在其他的情境下也会转化为一种优点,优缺点可以互相转化。自傲是与自卑相反的一种特质,是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导致的。我们也会通过向学生灌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同一性,都具有两面性,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全是优点,也不可能全是缺点。要认识到“人无完人”,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帮助他们认识到矛盾可以相互转化,认为自己十全十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辨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让我们的认识更全面,防止以偏概全。人是多元化的,切忌以非黑即白的观念去看待任何一个人,不能简单对一个人定性。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人格心理学家所认为的那些人格特质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形成的。每个人的人格当中都包含有积极的特质,也有消极特质,一个人是光明的还是阴暗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键看他的人格当中是光明的、积极的成分占主导还是消极阴暗的成分占主导。因此,人格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网络概念,看人切忌单一化。

辩证思维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处理情绪问题,减少情绪困扰。提到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比如说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等,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些情绪是不好的,因为这些情绪会限制我们的思维,降低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很多人是不能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的。不能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恰恰是问题所在,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进化论的思想出发,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有助于个体生存才保留下来的,因此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积极的意义。比如说焦虑是提醒我们未来有事情需要我们去未雨绸缪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状况,所以高情商的人允许自己焦虑,然后体察焦虑,做出计划应对现实,而不是否定拒绝焦虑,低情商的人害怕焦虑,不能正视焦虑,终归陷人为了焦虑而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这里用到的依然是辨证的一分为二的思想。

同理,面临压力挫折情境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挫折对于人生的意义,读出对面的美丽,我们要能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的同时,学会看到挫折背后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压力挫折情境可以激发人的巨大潜能,帮助个体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自我认识不断加深。同时,成功应对压力挫折情境能够让个体体验到深刻的成就感,带来无比的喜悦,这种感觉让你的生命更加充盈,更有意义。当你喜欢上这种感觉,在今后的人生你就会成为一个抗压能力强的高手。辨证思维帮助你在危机中发现转机,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珐码。

至此,我们会发现很多心理问题都遵循这样的规则“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z} ;即使是面对有外界造成的不可抗的压力,积极面对和消极面对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培养辨证思维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二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幼儿要学会克服自然的限制学习说话与走路,少年时期渴望摆脱父母的限制追求独立,而大学阶段摆脱了父母的管制获得了自由却又发现自己活得很迷茫,工作后目标变得清晰却没有了理想,要面对的是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等等,总之,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有特殊的任务,要想解决任务,必然会承受压力,只是压力的形式不同而已。压力与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压力与挫折是否会引起人的情绪恶化,不在于压力、挫折本身,而在于对压力挫折的认识是否合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压力与挫折。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多是伴随其年龄阶段而出现的共性现象,并非是心理问题的表现。比如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出现了分化,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如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渴望成功与自我消沉的冲突、理智与激情的冲突,需要关注与被动等待等等[f=}l,这些冲突是每个人在青年期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我们整个人生是向着更积极、更完善、更强大的方向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的压力或由此带来的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积极去应对该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成长带来的矛盾和困惑,随着人的成长,心理生理的成熟,经验的积累,压力的中介系统会不断完善,抗压能力随之增强,很多压力、挫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把一时的困难挫折放到人生的时间长河去看待,当下的一些小的挫折是不是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回想自己小时候所做的一些事的你是否会嘲笑过去的自己是那么的幼稚,那么未来的你看现在的你也是一样的。三提防量变转化为质变,脚踏实地修正发展完善自我

心理健康与否不是径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正如没有绝对程度的身体健康一样,也没有绝对程度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它总是在平衡和不平衡中,在冲突中追求发展,这就意味着正常人也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当我们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或行为时要及时自我调试,当我们的心理出现轻度问题时及时给予干预使我们的心理尽快恢复平衡,达到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防止量变向质变转化,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同时,心理健康也分高层次的心理健康和低层次的心理健康,要想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生命质量,必须脚踏实地,一点一滴不断积累优良品质,因此追求心理健康应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的很多心理现象符合这一规律,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规律之外,还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等等,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善于总结升华,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的积极的处世哲学。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