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1)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拙和引擎。走向2030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面对全球化挑战,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完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多样化、可持续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鼓励创新、合作开放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1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拙和引擎。走向2030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面对全球化挑战,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完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多样化、可持续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鼓励创新、合作开放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国家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现代高等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社会文明的凝聚平台,全球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现代高等教育承载着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的基因与传统,其思想观念、体系制度、组织形态、教学内容和技术方法上的发展与进步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过程与成果。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明确进入国家现代化议程,成为支撑、推动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面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乃至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挑战,高等教育必须全面履行其培育人才,创造知识,引领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职责。

1、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世纪之交的大改革、大发展、大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有力实施,使中国高等教育站在了由大向强的历史新起点上。

1.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路线图的背景坐标和参照系。当前规划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图景至少要有三个维度:一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二是过去数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累积形成的发展基础;三是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全球化大潮中的地位与作用。基于此,我们认为:未来十至十五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2030作为连接“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及态势,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及品质,尤为关键。

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和产品贸易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今后几年,即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2030年仍将跻身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关于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有关研究显示:中国正从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力资源红利”阶段过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无不凸显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推动高等教育在提高人才资源水平,促进人力资本增值、推进创新驱动经济方面发挥重要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结束了连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发展活力,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直至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能否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履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角色,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念与模式?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已融入世界大潮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吸纳可为人类文明共享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精华,深刻反思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之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中国未来、乃至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蓝图。

3.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中国高等教育以大基数、高速度、低成本为显著特征,实现了由精英向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过渡。国务院适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等教育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道路。随着1822岁人口总数逐年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26.5%,平稳上升为2015年的40% ,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望达到50%,从此迈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国家行列,2030年将会全面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巨大成就,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4.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挑战与问题。在充分肯定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深刻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挑战与问题。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科技创新的基础相对薄弱,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贡献率有待提高。目前政府及社会对教育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期待比较功利,教育蕴涵的对个体、家庭、区域、国家、社会发展的潜在收益、隐性价值和综合贡献远未得到广泛认可。与经济改革相比,政府及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和准备不足,对高等教育作为智识型产业的独特地位与机理缺乏了解,治理理念与手段落后,虽然改革力度很大,但改革效果却不如意。其次,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要素发育明显不足,满足不同人群多化教育需要的能力有限,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水平不高;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能力不足,可以向世界输出并引领全球变革与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新制度设计及文化创造匾乏;此外,尚存在高等院校内部的能力建设不足,教育教学理念陈旧,课程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及适切性低,院校治理理念与手段落后等问题。

当前,在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指引下,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大国使命,迫切要求我们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担当,加快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用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改革智慧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及模式做出应有贡献。

2、核心理念与发展目标

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全球化挑战,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坚守教育质量与公平的核心追求,探索多元化育人模式,完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

2.1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悟守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多样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鼓励创新、合作开放的办学模式,实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根本任务。

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高等教育的育人性是其根本属性。人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立足点与归宿。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现代化。走向2030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2.多样化、可持续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性是实现高等教育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健康性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在理念上突破精英化、同质化、单一化局限,形成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及质量观;在制度层面,形成在目标、性质、类型、层次等方面具有足够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体系,以满足日益丰富的市场需求和不断扩大的社会期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实践层面,必须探索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形成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自然、学校与人的差异性和谐共存、互补性共同发展的局面。

3.鼓励创新、合作开放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高等教育的创新性是推进与提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要以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在体制机制、办学形式、学习方式、科学技术、文化精神等方面探索创新之道。合作开放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互惠的必由之路。积极鼓励高等教育跨国、跨域、跨业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构建全球高等教育利益共同体,推进高等教育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互融共生。

4.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质量与公平的平衡性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坚守机会公平底线,以能力为原则,以需求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实质公平。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努力追求卓越,在不断提高教育普惠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改革教育形式、内容与方法,提高教育供给侧效益,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与质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在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的双重目标中达成平衡。努力消除体制、机制及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激发政府、社会、行业、高校等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共识,让更多的人享受更高质量教育。

2.2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愿景目标

2030年,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系统转型与功能再造,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整体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为2050年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1.发展定位。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门槛,2030年毛入学率有望超过60%,在学人口达到45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力争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更加合理,一批学科跃居世界一流前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2.功能再造。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对原有体系进行改造,对陈旧过时的功能进行调整、甚至颠覆性改变;需要根据时代需要,培育和创造原有体系和功能中并不具备的、全新的体系和功能要素。功能再造的目的是增强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及服务社会的功能。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改变知识本位,尤其是专业知识本位的狭窄单一教育观,注重终身学习和泛在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多元学习空间。在增强社会功能方面,要树立经济与文化、政治、科技等多元功能协调发展的观念,既要重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要强调高等教育促进政治文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

3.教育创新。积极探索教育新理念、新制度、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培养数量充足、素质精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顺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增强技术等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以高等教育信息化促进先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融合,打破传统教育制度、形式、机构、空间和时间边界,构建智慧校园,拓展无边界高等教育。

4.制度完善。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指导下,由政府、社会、高校、市场等多主体共建共享,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形成基础坚实、多元立体、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系统。

5.国际合作。以开放、合作、共享、包容的姿态塑造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形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为主线,构建国际高等教育合作联盟,形成多区域、多类型、多层次高等教育国际协作网络,关注全球高等教育共同利益,提升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促进国际高等教育联动效应。

6.社会贡献。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国家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推动国家科技与文化创新,催生一批世界级优秀成果,满足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需求,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中流砒柱作用,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核心竞争能力。

为了健康、有效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未来十几年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紧扣“优化结构、依法治校、卓越发展、面向世界”的战略主题。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科学调整与优化区域、层次、专业、类型等高等教育结构,促进办学水平多位升级。在高校治理体系重构中,鼓励高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根据大学章程自主办学;激励高校在规模适度扩展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追求卓越。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为推进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前所未有的人才与文化支撑作用,努力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影响力和贡献率。

3、关键领域与主要任务

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理念及价值观的现代化,同时也是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未来十几年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创新,

不断推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注重内涵的教师专业发

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

3.1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制度

现代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也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实现人的现代化。从这一视角思考高等教育,就是要突出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和作为社会成员的成长需求上,凝聚在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为学生延续终身的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转化成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丰硕成果。高等院校要通过价值塑造、文化熏陶、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成为各行业管用实用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推进观念更新,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是指基于现代社会基础、反映现代人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和理想。如目标指向人生全过程的终身教育理念;范围涵盖全体、内容指向全面的全人教育理念;重视个体差异、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等。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学生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对学生角色的这一定位,要凸显出学生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由此形成的“以学(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成为最能代表现代教育本质的突破。走向2030,我们必须实质性地推进这一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适应中国教育环境、满足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2.提倡创新方法,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中外教育改革的历史证明,观念层面的变化必须与行为和手段层面的改变结合在一起,新教育观念的传播与落实需要建构在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上,特别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提高学生个体及整体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由“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为代表的远程在线学习更使人们看到多年来梦想的教育形态—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自己的节奏学习,并即时得到学习反馈,有可能成为现实。虽然目前很难预测教育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会给未来教育形态带来怎样的变化,但能够预见的是,学校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与学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改革高校的教学过程开始,从改善课堂中的教与学做起。教育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服务于特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体教育目的。先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必须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融为一体,与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相匹配,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3.优化课程结构,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及社会多元需求。现代大学是高度专业化的育人机构。精心安排的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履行育人功能的直接载体。课程设置不仅涉及知识的组织和讲授,还直接反映教育目标,明显影响教育的品质与质量。好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世界与现实社会间建起联结,将通识素养与专业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并且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这也是良好教育的直接体现。面向 2030的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同时具有历史性、前瞻性和现实性,综合考虑未来社会及市场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多元要求,勇于突破传统学科知识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努力构建坚实而丰富、体现知识积累与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服务人的职业需要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课程体系。

4.推进多元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化阶段的重要变化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评价标准及方式的不同:从精英阶段评价对象同质性强、评价标准相对简单、评价方式较单一演变为大众化阶段的评价对象多元、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综合等。这种演变目前仍在继续,并且伴随中国高等教育走向2030,程度还将加强,并最终形成适应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需要的评价理念和以诊断、改进为特征的综合评价体系。为此,我们要继续推进评价理念与规则的转变:从注重院校资源、声誉和产出的“静止质量观”,转变为强调大学教育为学习者带来的变化和提高、为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增值性质量观”;从关注教师的“教”到重视学生的“学”,努力建设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与方式上,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突破单一教育系统制定标准的局限,注重国际合作及跨国家互认学历的国际认证标准和程序;强调教育评价的多元主体参与,改变过于依靠政府的行政评价式,鼓励第三方及专业力量介入,科学采集证据,丰富评估工具及手段,将评价结果用于发现和诊断教育问题,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

5.优化教育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性学习。伴随信息技术和知识全球化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多元,但同时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志趣缺乏、学习投入下降等问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以后,迫切需要政府、社会及个人在投入更多物质资源,以保证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更加注重高校的软环境和内涵建设,形成更具支持性的学习生态和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文关怀。以校园精神文化作为软环境建设的核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倡导丰富健康的社团文化,努力打造自由、平等、安全和友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成长空间。高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引导性、支持性政策和环境。建设具有高度荣誉感和责任心的教学共同体,促进师生“从游”和耳濡目染的人格化培养,加强名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促进学生间的紧密联系和交往,在互助学习与合作中共同提高。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