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3)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展望2030,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形成智能增强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人的成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与功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3

3.5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增强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展望2030,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形成智能增强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人的成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与功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完善和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智慧教育。到2030年,我国高校将全部接入下一代互联网,实现移动互联网全覆盖,用户桌面网络带宽得到明显改善,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建成高速、移动、感知、智能的智慧校园网络环境,实现所有人、财、物信息采集、存储、传输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形成四通八达的校园信息网络。

建成覆盖全国、实时传送的高等教育大数据中心,并形成与政府、企业及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数据共享机制,以支撑各类基于数据分析的教育服务。所有高校建立数据灾难恢复、网络安全防护、个人隐私、风险管理等信息安全机制,在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下保证组织与个人的网络与信息安全。

2030年,实现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用户为中心,整合硬件、软件、信息、信息技术服务、人力等一切信息化资源,保证用户通过任何数字化终端,随时随地享受稳定可靠、低成本、高效益、绿色环保、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服务。同时,建立高等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信息化专项经费与科研、教学、管理活动中信息化经费的统筹协调,解决高等教育信息化重复建设问题,提升信息化投资效益。

2.普及数字化学习,推动个性化教育。到2030年,我国高校争取做到每门课程提供包含微课、多媒体课件、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等在内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绝大多数课程都有可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字化教与学工具,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撑。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数据共享,促进数字化科研资源向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快速转化。实现物理学习空间与虚拟学习空间的无缝对接。建成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融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工具、交互工具、实验设备等学习资源为一体的,人人能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普遍应用于高校专业课教学,并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学习,尝试根据学生需求与学习特征,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数字技术,尤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培养和提高“数字土著大学生”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善长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生存、合作、创新的合格“数字公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完成从“用技术教得更好”向“用技术让学生学得更好”转变,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需要掌握和提升互动教学、研究性教学、混合式教学、跨校合作教学能力。在智慧学习技术帮助下,教师能迅速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教学。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跨组织,乃至跨国学分互认成为普遍现象。高校、社会教育组织、用人单位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层面开展深入合作。高校准许学生选择不同来源课程,选择不同学习方式以获得学分。高校将突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的壁垒,致力于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学分、学费、教师、教务、学位授予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将突破单个学校,在学校、社会教育组织、用人单位的教学联盟体系下,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将重新定位。

4.以信息化推动科研大平台建设,促进协同创新。推动跨组织科研协同平台的建设,全国建成数个集高性能计算设施、大型仪器仪表、存储设备、科研数据、科研人员为一体的科研协同平台,实现国内高校、科研组织间基于互联网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聚合和共享。国内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实现与国外知名科研组织、高校间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

基于虚拟科研组织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协同创新成为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开展的主要方式。基于信息技术的跨时空、跨文化、跨人际的交流与协同科研模式,以及科研体制、科研价值观、科研文化的创新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科研改革的重点。

5.以信息化提升高等教育决策与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30年,信息系统全面覆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业务,高校内部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形成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一站式教育信息服务模式。高校实现与政府、基础教育、其他高校教育管理数据的共享,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基础。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与教育信息服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常态。高等教育决策机制从基于少量信息的模糊决策发展到基于海量信息分析的科学决策,数据成为高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数据治理成为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信息化推动高校职能部门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条块分割的科层组织结构向扁平矩阵结构发展,促进高校行政官僚化难题的解决,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要健全高等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协调和理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与职责,保证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协调发展。

3.6促进更广泛的国际开放与合作,力争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成员

在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是知识更新、技术升级、跨境合作和文化理解的基石,所有与全球化相关的变革都会涉及高等教育,同时全球化进程也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变革。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高等教育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赢得国际社会认同,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成员。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开放,有利于我国更有效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更快速地提升高校学术能力和影响力,更广泛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更全面地展现中国改革与发展成就,更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

1.以更自信的姿态,加强国际间教育及科研领域合作。拓宽实质性国际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校聘任外籍教师比例。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我国高水平大学海外办学。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参与全球科学计划,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共同研究全球性重大问题。与海外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基地,联合推进前瞻性科学研究。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学术机构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高等教育交流和学术合作。

2.以更良好的环境,促进跨国间教师和学生交流。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支持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完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支持政策和环境,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鼓励他们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进一步扩大外国来华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到2030年来华留学生总量突破90万人,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突破60万人。促进来华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支持国际汉语教育。

3.以更开放的心态,开展教育国际援助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重点资助“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专门人才培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建立对口援助机制,开展教学支援和师资培训等援助工作。拓宽渠道和领域,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教育科技合作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支持高校参加国际大学联盟,鼓励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兼任学术职务,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4、主要原则与发展路径

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与实际需要,扎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土壤与血脉,吸收借鉴人类智识积累与文明成果,特别是要抓住当下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社会转型的良好时机,充分利用政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富国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在保持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多样性与丰富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品质,认真探索适合中国社会需要和发展节奏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模式。

4.1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路径,寻求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宏大而独特的教育创新,也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已有经验,也不能完全模仿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只能在承继历史、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这是中国跻身世界知识体系前沿、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制度和文化高地的关键所在。

1.坚持走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相统一的道路。到2030年,中国不仅要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公平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要为人类社会贡献中国人所创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办学理念和可资借鉴的办学模式。将“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融为一体,使其相互支撑与促进,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探索进程中最具挑战性、也最有价值的部分。

强调“中国特色”并非指中国独有,而是以中国为案例,通过对这片土地上近百年的改革探索与创新实践的浓缩提练,展示后发的人口大国面对全球化、知识经济及社会转型的多重压力,艰难生存、崛起并发展的历史经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当前和未来全球重大问题的挑战,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资借鉴的经验。

2.坚持走文化优势与体制优势相结合的道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路径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血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教育传统历经人类历史长河的冲刷洗礼,不仅值得,而且必须为现代中国人所珍惜和承继,这是支撑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因。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挖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现代生命力和普遍解释力的原创性资源,树立文化自信,使现代中国的重新崛起具有坚实的文化根基。作为“后发型”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旺盛的需求与相对乏的资源支持形成巨大反差。我国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强化目标导向性决策,就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同时积极开拓和利用市场、社会等多种资源,大胆突破制度性瓶颈和体制性障碍,使高校拥有更加自主自律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3坚持走教育发展与国家富强相结合的道路。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将知识生产、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战略有机联系在一起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生存发展并走向成功的共同特点。美国的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通过参加国家三大科学工程(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和巩固自己的学术领军地位,并形成全球影响力。中国的很多高水平大学也是在高度参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做出贡献而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逐渐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