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扶志、扶智、扶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建构(1)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能力贫困的角度解析教育精准扶贫“扶志、扶智、扶学”的新内涵,通过厘清“扶志、扶智、扶学”的对象与效用,明确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的内生逻辑与“一匹配、两结合”的现实目的,结合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供给规模、方式、结构和机制等方面变革的动因分析,提出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构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和行动框架,并探讨模式应用的保障机制。

 扶志、扶智、扶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建构1

左明章,向磊,马运朋,杨登峰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能力贫困的角度解析教育精准扶贫“扶志、扶智、扶学”的新内涵,通过厘清“扶志、扶智、扶学”的对象与效用,明确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的内生逻辑与“一匹配、两结合”的现实目的,结合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供给规模、方式、结构和机制等方面变革的动因分析,提出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构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和行动框架,并探讨模式应用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三位一体”模式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分布特性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整体性贫困转向区域性贫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片区”)成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81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提出“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正转段升级,逐步迈入2.0时代,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增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上展现了独特优势,理应肩负填补片区扶贫短板、突破瓶颈制约的历史使命,成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支点。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

2“扶志、扶智、扶学”: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内涵

贫困形成原因是复杂、多维的,一般按照其成因划分为物质贫困、能力贫困、权利机会贫困和精神贫困等。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教育学家更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提高贫困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即能力贫困研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认为:“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舒尔茨(Schultz)认为:“影响人的贫困或富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是人的自身素质。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201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到,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教育精准扶贫应聚焦于“扶人之贫”,解决贫困者脱贫能力弱、综合素质低的问题。贫困最直接表现是物质贫困,人在物质上长期贫困乏往往会引发精神层面的束缚与压抑,造成精神上的贫困。精神贫困既是物质贫困的结果,又是贫困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对于贫困者来说,物质缺乏是外在表现,思想束缚是内在根源,要摆脱贫困既要借助“扶智”以提升生产与职业技能进而增加贫困者收入,也要利用“扶志”以转变陈旧思想观念进而树立贫困者坚定脱贫信念。纵观所有扶贫手段,教育精准扶贫可以做到扶能力之贫与扶思想之贫兼而有之,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取向与“扶人之贫”的价值意蕴也高度契合,教育扶贫将教育与扶贫联系在一起并具有“扶智”与“扶志”的内涵。但事实上,教育贫困恰恰是贫困问题的集中体现,即教育发展水平偏低阻碍了其教育扶贫功能的发挥。}s}所以,要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还需利用“扶学”帮扶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与师生发展,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换言之,只有先发展好贫困地区教育,才能“依靠教育扶贫”,并发挥好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牵引作用。因此,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除了“扶志”与“扶智”,还应包括“扶教育之贫”的“扶学”。

目前,脱贫攻坚战略中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贫困生助学、薄弱学校改造、脱贫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l7],但与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教育脱贫攻坚目标相比,教育精准扶贫仍然面临着任务艰巨且紧迫的形势。未来几年,脱贫攻坚对象大都是条件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针对这些对象的教育扶贫工作存在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难兼顾、脱贫后返贫概率高的难题,函须探寻近远结合、标本兼治的教育扶贫措施与对策。“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扶智教为重”。因此,“扶志’,和“扶智”是教育精准扶贫的“牛鼻子”,牵住了这两个牛鼻子,教育精准扶贫才能真正走向成功;要想牵住“扶志”和“扶智”这两个牛鼻子,还需在“扶学”上做基础性工作。只有凝聚“扶志”“扶智”和“扶学”合力,推进“三位一体”整体扶贫攻坚,才能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脱贫难题。

3、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框架的内生逻辑

3.1“扶志”:催生教育精准脱贫的内生性动力

“扶志”针对贫困农民与学生,重在从思维观念上树立脱贫信心,从贫困文化根源上斩断“穷根”,进而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摆脱贫困需要从贫困主体的主观思维上加以认识。贫困主体因长期贫困而产生依赖心理、屈从意识等对现状消极适应的思想,是贫困文化形成的根源,也是导致其贫困的内因,其外在特征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意志、信心等主观意愿。“志不强者智不达”,从扶贫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揭示了内生性扶贫的重要性,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与足够的内生动力,才能使外在智慧真正发挥效用。针对个别贫困群体存在精神风貌不佳,“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通过“扶观念”改变陈规陋习,“扶信心”树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脱贫信念,“扶思想”拔除贫困群众思想上的穷根,营造“树新风、乐参与、齐动手”的自主脱贫舆论文化氛围,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群众精神层面的“脱贫”。

3.2“扶智”: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性作用

“扶智”针对贫困农民,重在以生产与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其脱贫需求,增强短期内改善经济收入状况的能力,进而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现实目的。贫困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致富手段较为欠缺,获得实用技能促进就业以解决眼前生计问题,成为其脱贫的努力方向和现实途径。 2018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现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助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智”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培训贫困农民掌握生产与职业技能,增强贫困农民“造血”功能,为拓宽就业领域和就业范围提供保障,实现扶贫工作从单纯侧重物力资本投入到同样重视个人能力提升的转变。可以说,“扶智”促进贫困农民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带动其走上技能就业、技能增收之路,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充分地体现教育扶贫既扶智又脱贫的现实性作用。

3.3“扶学”:凸显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地位

“扶学”针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薄弱学校和师生,重在提供优质教育公共服务,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进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其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可持续性作用。长期以来,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当地教育发展较为落后、人口综合素质不高,拉低贫困家庭收入,影响其子女完成适当的教育,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不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贫困地区孩子无法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就无法发挥消除贫困的长效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扶学”凸显了其教育扶贫脱贫的基础支撑作用,利用“扶学”整合优质、适切教育资源,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质量,打通孩子们学习、就业改变命运的通道,才能借助教育有效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做到“扶学一代,脱贫万家”,从根本上改变个人、家庭乃至地区的贫困状况。

3.4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框架的内生逻辑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需扶学。“扶志”“扶智”“扶学”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如果扶贫不扶志,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导致知识匾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而“扶学”则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直接手段。摆脱贫困,必须形成“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框架,才能形成扶贫合力拔除穷根、消除贫困。具体来说,之所以能够同时实现扶志、扶智、扶学三重目标,在于“三位一体”框架实现了“一匹配”和“两结合”。“一匹配”即扶贫对象与目标精准匹配。“扶智”提升贫困农民脱贫技能增加收入,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扶学”构筑贫困学生未来就业能力基础,形成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动力;“扶志”催生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为“扶智”与“扶学”实施提供思想支撑和精神保障。“两结合”首先是脱贫效果短期可实现与长期可持续的结合。“扶志”与“扶智”结合主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短期目标,“扶志”与“扶学”结合造就教育扶贫脱贫的可持续、长效动力。如果仅关注后者,可能会影响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假如仅关注短期目标,其结果就是贫困问题可能暂时得以解决,但贫困人口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由此引发的“脱贫又返贫”现象也可能出现。因此,“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并举是实现脱贫短期目标与长期效果结合的有效方式。其次是激发脱贫动力与培养脱贫能力的结合。外部帮扶即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因、内力是“智”和“志”。教育精准扶贫须扶志、扶智相结合,形成两个密切联系的子系统,让脱贫内因和内力共同发挥作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形成脱贫致富的能力。在实践中应强调从教育入手,在“扶学”上做好基础性工作,增强对“扶志”“扶智”的牵引作用,从而实现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提升,为完成脱贫攻坚重要任务、彻底摆脱贫困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