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感培养之联想训练
宋姗姗
摘要:培养数感,关健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联想训练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学段;数感培养;联想训练
数感是指对数的一种感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在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培养数感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敢于想象,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旧知与新知的联想、知识与知识间的联想、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的联想来培养学生数感,收到了较好效果。
1、旧知与新知的联想
学习与思考是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时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从旧知中不断获取新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要寻找新知与旧知的联接点。如,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凑十法”,理解9加几的算理,掌握9加几的算法。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10加几,所以在教学导人中,可先让学生口算: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然后问:为什么你能快速得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了10加几的铺垫,学生在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中不难发现,9加几与10加几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这种基于数字与运算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是培养数感的较佳素材。
2、知识与知识间的联想
如,看到9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不仅可以联想到9是由9个1组成的,9=1+8=2+7=3+6=4+5=5+4= 6+3=7+2=8+1,而且还可以想到()+()=9()一()=9()x()=9,():()=9,以及在计数器上的个位用9个珠子表示等。这样,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将知识与知识串联起来,不仅提升了学生数学思维,拓展了想象,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又如,在教学“11-20各数认识”中,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学情,11-20各数的数数每个学生都能琅琅上口,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掌握数的读法。让学生摆11根小棒并能一眼看出11。学生摆的方法各不相同,有2根2根摆,5根5根摆的,还有10根和1根分开的。让学生自主发现哪种方法更直观。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本节课的巩固练习是结合生活,用11-20各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对数的描述,有效培养了数感。
3、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的联想
数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需要在融会贯通之后能举一反三,有所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三年级上册的估算教学,教材中安排了对整数四则运算的估算,在笔算中渗透估算意识,通过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数感。比如192 + 219,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学生1: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学生2: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 + 220=410;学生3:192接近190,219接近200,190+200=390;学生4:192接近200,219接近220,200 + 220=420…估算的结果没有对错之分,但在解决问题时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和方法(往大估、往小估),掌握估算的实质,才有利于后续学习四位数,或更大数的估算。
又如,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可以安排一些估数活动,比如分别出示10根、100根、1000根小棒,让学生估计各有多少根。每次猜测以后,再组织学生验证。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根据准确数量所体现的直观形象来调整对相关数量的感觉。这既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感知内化的过程。当感知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经验时,其对数的感觉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来。1000米有多长,走几步是1000米,1000米是操场(200米一圈)的几圈,走1000米要用多长时间……知识就是这样生成的。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毗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数感,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