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撬起“支点”找准“语用”训练内容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语用”为核心,从文本中寻求撬起训练学生能力的最佳“支点”,找准“语用”训练的内容,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撬起“支点”找准“语用”训练内容

林建平

摘要: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语用”为核心,从文本中寻求撬起训练学生能力的最佳“支点”,找准“语用”训练的内容,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训练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语用”为核心,从文本中寻求撬起训练学生能力的最佳“支点”,找准“语用”训练的内容,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品析精彩传神的词语

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精彩传神,其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有些词语看似不起眼,细细品析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中“勾住”用得特别传神。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勾住”是被吸引住的意思,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那你们平时有没有被什么事物“勾住”的经历呢?让学生也用“勾住”说一句话。有的学生说:“一天放学的时候,我肚子特别的饿,路过一家饭店,我的脚被饭店飘出来的香味勾住了,真想进去大吃一顿。”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路过商店,我的脚被橱窗里的一个变形金刚勾住了,就在那一直看,舍不得离去。”还有的学生说:“国庆节放假,我去艺术馆,我的脚被大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勾住了,站在那里看了半天,越看越有味道。”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用词的艺术,而且还懂得了运用,并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效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欣赏精巧生动的句式

语文课本上那些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和独具特色的写作特点都能成为“语用”训练的内容。如《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十扇子,扇哪扇哪,扇过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这两句话时,先让学生体会这两个句式的精巧,学生不难发现这两句话的相同点:(D都用了颜色的叠词:黄黄的、红红的;(2)都用了ABAB的重复动词:扇哪扇哪、飘哇飘哇;(3)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学生感悟到语言的内涵以及发现语言的范式后,根据本段所描写的景物,同时借助本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模仿这一句式写话:“秋天的雨,犹如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色给像。”这样的设计既是语言的内化、写法的模仿,又是阅读中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

3、想象别有意味的描写

课文有许多别有意味的叙述描写,其言外之意及表达效果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情感点等,深挖其言外之意,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

3.1关注文本空白处。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八自然段,先抛出大问题: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段文字,读着读着你的脑海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当学生把想象的目光聚焦在那位妇女身上,而课文只用了这样的一句话进行描述:“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槛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为了让描述的画面更具体,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旧中国受尽帝国主义欺凌,可让学生借助以下句式把自己想象的画面写下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的妇女正向哭诉:!’而。”学生思考片刻,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倾注在笔端。有的学生写道:“我仿佛看到一个衣衫槛褛的妇女正倒在地上向围观的人哭诉:‘乡亲们,你们都来看呀,这是什么世道,哪有天理呀!’而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有的学生写道:“我仿佛看到一个衣衫槛褛的妇女正泪流满面地向一个中国巡警哭诉:‘长官,他是我的亲人,就是那个洋人把他轧死的,求求你一定要为我讨回公道呀!’而那个中国巡警大声吼道:‘还不快滚!”,……接着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究其原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强呀!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而且还在自主积极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心灵震撼。

3.2关注文本隐含处。要想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慧眼识珠”的本领,要能看到学生容易忽视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文本隐含处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最重要的表达手法就是对聋哑青年的神态和场景的描写。文中有一处侧面烘托是这样描写的:“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了解侧面烘托这种写法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围观的人都说些什么?提示学生注意围观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等方面会有所不同,所以想象人物语言时要考虑到这一点,还要注意提示语的位置。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鱼、鱼,真好看!”一个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女孩嚷道。“嗯,眼睛、鱼鳞、轮廓……都好像。小伙子,真是妙笔生花啊!”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爷爷不停地赞叹道。“哇!鬼斧神工呀!”一个卖古董的先生说,“要是我把这幅画拿去卖,一定会有很多人抢着要。”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些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人物的形象就会根植在学生心中。如果能够提供读写结合的练习,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其作文定会增色不少。

3.3关注文本情感点。在学生对文本有着充分体验和感悟之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知与见解。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末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一个难点—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呢?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匠心,体会到了“曾经的辉煌”令“如今的毁灭”显得更加屈辱,这一对比令人心痛。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此时站在圆明园的废墟面前,你最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一写。此时学生的悲愤之情涌上心头。他们倾吐的对象不同,有的学生是对侵略者说的,有的学生是对当时满清政府说的,有的学生是为了历史不再重复对自己说的。不同的倾吐对象却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4、揣摩典型特色的写法

选入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在谋篇布局、表达顺序等方面都各具特点,如总一分一总、首尾呼应、按一定顺序等,这些文章大都具有示范性。在阅读教学中,这些写作特色都值得细细琢磨、好好利用,以引导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运用。

4.1模仿迁移,仿练笔。阅读教学时可以典型的构段方式为依托,在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句式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第四自然段中描写鱼多,在领悟“总一分一总”结构的表达方法和相应的修辞手法后,教师可以出示各有特点的珊瑚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这些珊瑚像什么?引导学生抓住珊瑚的特点,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来写一写珊瑚。这样,让学生学有样本、练有范例,及时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2内化语言,再创造。课文内容的再创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等,从而达到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读写训练目的。如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最亮眼的是对话描写,无论从课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是语言表达的特点来看,小木偶和小红狐的对话最值得关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聚焦在“被小红狐抢走背包”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对话提示语的作用,感受对话提示语的丰富与灵活多样,认识到它对表现人物神态和心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着抓住这一训练点,在课末设计续写练笔:小木偶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它又遇到了小红狐……小木偶遇到……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要求学生使用对话描写续编故事。这样的设计利于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又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避免了续写的枯燥乏味。

4.3突破局限,巧迁移。“语用”教学最终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模仿,还应该突破模仿的局限,让学生能够恰当灵活地对语言文字进行创新运用。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品味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材料展示、语言渲染、画面感染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领悟力和感受力。课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同样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自己创作一篇作文,字数不限,文体不限。有的学生从写作人称上创新,以第一人称—地球的口吻自述;有的学生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从呼吁保护环境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同样一个作文标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阐释和写作。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