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生态德育播下环保种子
王祥奎
摘要:为建立多维度生态德育体系,需充分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凸显生态德育的人文化、生活化、个性化、网络化、课程化特点,将生态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让生态德育的内容、方法得到动态的发展,进而帮助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一种新的人生观、自然观。
关键词:生态德育;“五化“策略;环保意识;教育合力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及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民生工程的关注点。因此,加大生态德育教育力度,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环保自觉性,培养其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每一所学校都要充分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将生态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让生态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得到动态的发展,进而帮助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一种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并将之付诸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
1、纵深“五化”育人策略,凸显生态德育时代气息
为了让生态德育落地生根,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生态德育的人文化、生活化、个性化、网络化、课程化等出发,构建生态德育体系,凸显时代特点,实现生态化德育到德育生态化的转变,让生态理念的种子在学生心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1.1人文化生态德育。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譬如,在平日的写作训练中,将生态德育有机融入其中,让学生来思考对环保的感想。同时,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诸如《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文本的生态化教学,以及描写自然景物文本的情感朗读中,渗透生态德育,启迪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愿望,在思想深处播下环保意识的种子。
1.2生活化生态德育。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及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组织学生、家长参加植树活动,“我爱地球妈妈,从我做起”活动及科技、文化、文艺综合实践等活动,让孩子与家长亲身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将“要我环保”转化为“我要环保”,让学生从小感受到社会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个性化生态德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发展理念,以师生兴趣社团、学校绿色刊物、红领巾广播站等载体,运用各种形式,坚持个性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精心打造人文景观,美化校园环境,加大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进而丰富生态德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发挥生态德育的成效。
1.4网络化生态德育。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班级QQ群等平台,开展“我的生态教育”、“班级论坛”等家校网络互动活动。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建立“生态德育故事资料库”等,努力开辟学生数字化成长空间,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成为绿色文明的播种者、低碳生活的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进而把生态德育的知识转化为信念,把道德转化为行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德育行为习惯。
1.5课程化生态德育。结合地域及学校实际,改革校本教材中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的倾向,将“三江源”“昆仑文化”“河徨文化”等地域文化引进学校德育文化之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研发带有地方特色的环保教育乡土教材,完善生态环保课程体系。
通过以上“五化”生态德育策略,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重点德育”,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让生态德育在道德体验、心理呵护、心理拓展及家校联通中开花结果。
2、构建多维主体,科学施策,提高生态德育实效
2.1构建多维主体,增强教育合力。德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创设德育情境、组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体验感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使生态德育取得实效,需要构建多维度主体,动员、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家庭自觉地增强生态道德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实践,同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与配合,构成学校生态德育大网络,以此形成生态德育的良好氛围。
2.2采取体验式生态德育方法,实现知行合一。在生态德育中,结合纪念日、重大节日以及国内外大事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提高生态保护意识的健康活动,以及通过与自然生物、环保活动等的接触,并充分依托生态基地,将认知教育、体验式教育、参与式教育穿插其中,让学生真切地走进生态环境,真切地感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促进生态意识和绿色行为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