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资源呈现课堂精彩
黄迎春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站在“依据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高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添加、删减、疏理、变换”,做到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有效激活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丰富教材;开放教材;理顺教材;建构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站在“依据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高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添加、删减、疏理、变换”,做到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有效激活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1、适当“添加”,丰富教材内容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有的教师囿于教材的编排照本宣科,而不敢有所补充,生怕超纲或拔高要求。其实,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适当补充,挖掘其内在价值,让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可有效激活课堂教学。
如“画角”一课,教材例题只出示了如何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这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够,不利于自主运用已有经验去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当已有的经验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更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此,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付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课堂上,先让学生想办法画出60度的角,然后指名汇报。
师:你是如何画出60度角的?谁愿意带上学具到前面展示?(请两名画法不同的学生展示)
生1:我是用三角尺上的一个60度的角画的。 师:老师欣赏你的画法,跟他一样画法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生2:我是用量角器画的……
师:他这种画法可以吗?
生:可以,但太麻烦了。
师:老师还没教你就会,了不起。看来,大家更喜欢
用三角尺画。
生:是的。
师:想不想继续画?好,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个40度的角。
这时班上一下子安静下来,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老师,用三角尺画不了,上面没有40度的角。
师:是呀!这说明用三角尺画角是有局限性的,那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此时,用量角器画角成了学生迫不及待想用的方法,点燃了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
2、适当“删减”,开放教材内容
如果说在设计习题时适当增加多余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那在设计习题时适当隐藏一些条件,也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30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25倍,甲车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在解答完后,将其改编为: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300千米的两地开出,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25倍,甲车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请写出思考过程)
改编后的题与原题相比,隐蔽了两车行驶的方向,条件减少了,解题的思路却更活了。这两辆车既可以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也可以从两地出发,背向而行;还可以从两地出发,同向而行。那如何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呢?学生是充满智慧的,有的用线段图展示,有的则用算式加语言描述。这样的“删减”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3、适当“疏理”,理顺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例题的内容与呈现方式并不能适用所有学生。因此,对教材的应用应做到因地制宜,依据班级学生学习实际,深入分析教材,“疏理”例题内容,尤其是易混淆知识点,分散教学难点。
如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教材例题是将三条规律放在了一起。由于之前学了积的变化规律,再学商的变化规律,有的学生易混淆。考虑到商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积的变化规律更难掌握,而且如果只从观察算式发现规律,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其本质。为此,研读教材与分析学情之后,将这一例题分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商的两条变化规律,从除法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律。第二课时从
除法的意义入手教学商不变规律。
经过“疏理”后,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从数学的本质上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还避免了规律之间的混淆。
4、适当“变换”,建构教材内容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变换”教材的情境图与相关内容,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去体验、去建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优化”中的例3“田忌赛马”时,为有效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关注发散思维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视角出发,设计了玩扑克牌的游戏。
游戏一:与老师对阵,让学生先选牌和出牌。学生(自然选大牌)报着必胜的信心出牌,结果却输了,从而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经过探究,学生明白老师是用了“以最弱对最强”的对策,并有序找出了老师的其他对阵方法,发现老师只有用这种对阵方法才会赢。
游戏二:再次用原来的牌,让学生想办法赢老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后应战。学生会发现,要让老师先出,自己就会赢。为此又设计了同桌对阵的游戏。同桌两名学生一个当“老师”,一个当学生,用让老师先出牌的方法玩游戏,看是不是“老师”怎么出牌都会输?让学生先出会是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想一想,从刚才的对阵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先出会输?要想赢该怎么做?使学生领悟到既要用上“对方先出”的对策,又要用上“以最弱对最强”的对策。
游戏三:为了让学生懂得这一策略只适用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再次与学生玩游戏,换成老师拿大牌,学生拿小牌。先让学生想一想现在有办法赢老师吗?一定能赢吗?用什么对策?再出示两组相差很大的牌。学生会发现若相差太大,刚才的对策就用不上。自然就引出了运用这一对策的前提条件:实力相差不大。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有序排列、列举填表、小组讨论找出获胜的策略,经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事件、寻求最优策略的过程,积累相应的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林碧珍.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范蕾,潘开蓬一本数学教材的作用是什么[J].小学教学设计,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