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四十年来山河改教育巨变转瞬间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青海地处边睡,历史上战争不断,虽有汉代《三老赵宽碑》中“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人州府”

 四十年来山河改教育巨变转瞬间

靳育德

青海地处边睡,历史上战争不断,虽有汉代《三老赵宽碑》中“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人州府”;南凉史篙上书“请建学校,开库序,选曹德硕儒以训胃子”等文字记载,但能长期坚持、而且是正规的官办教育无从谈起。明王朝建立后,经过六十年的休养生“民生渐舒,蒸蒸然有治平之象”,为教育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就在这百废待兴的时候,西睡名将史昭移镇西宁,他审时度势,在今文化街创办儒学,开创了中央王朝在青海官办教育之始。但那时儒学规模不大,能够进人儒学学习的,除了官宦和富家子弟外,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是难以进人卫城儒学上学的,有的只能到设帐教书的乡间私塾里去求学。而广大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只能靠寺院和经堂进行启蒙教育。从清乾隆年间杨应据在大通创建三川书院,冷文伟在西宁南大街南古寺改梵宇为书斋,建起涅中书院后,百余年间,相继建成大雅书院、崇山书院(大通)、凤山书院(乐都)、龙支书院(循化)、泰兴书院(大通)、五峰书院(西宁)、河阴书院(贵德)和海峰书院(丹噶尔,今涅源),到光绪末年改书院为学堂,创办新式教育,教育始有起色,但就全省来说,学校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学龄儿童仍然没有上学的机会。

建国前后,乡下的学校大多都是由村庙改建而成,就是临近城郊也是如此,如兴海路小学、沈家寨小学等。当年教室里有神像、有祭祀的敬台,遇到特殊日子,人们到学校里求神拜佛,那是常见的事情。即使是城内的学校,有的也是占用了庙宇,像西关街小学(海神庙)、玉井巷小学(葆宁寺)、大同街小学(三圣庙)、观门街小学(统领寺)、西宁一中(广福观)等。不少校舍都是危房,在庙堂里或者廊坊里放几张桌子和几把凳子,那就是学校。

建国之初,由于教育经费奇缺,乡下一些学校教学用的粉笔和黑板擦都需要学生自制。粉笔一般都是学生们闲暇时将捡来的“泥泥石”(石膏矿石),经锻烧、磨粉、调和、搓制、晒干后做成;黑板擦是学生剪下自家的羊毛毡后,再卷成团制成。教室里的黑板是锅底灰用水调和后刷成。那时,学生写作业没有现在装订成册的本子,除了在操场地面上默写生字外,只能买来珍贵的改山纸或白贡川(纸张),然后自己裁剪装订。其艰难程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整个海西只有都兰县城香日德有所初中;由于困难,1962年直接取消了海南州中学、贵德、贵南、涅中、平安、都兰、曲沟等县和地区的高中招生计划。

那时,识字人很少,师资奇缺,多数教师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城市学校中聘用代课教师;农村学校中民办教师是主要力量,他们中除了一少部分“民办公助”外,主要依靠生产队所划的工分来养活自己。甚至有小学毕业的教小学生,中学毕业的教中学生的现象,教育质量的高低可想而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记者到农村学校去采访,县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说:“你到村里找学校,不用打听,房顶上的草长得最高的,那肯定就是学校。”因为一般老百姓家,那时为防漏雨,草泥覆盖的房顶一般都碾压得很瓷实,唯有学校的房顶是无人过问的,不少校舍都快倒塌了,也没有钱维修和改造。人们形象地说:“破房子,土凳子,泥台子,里面坐着一群土孩子。”当时,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工资很低,加上受“文革”中“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影响,教师职业被人看不起,有人曾讥讽为“娃娃头”。与正式在编教师相比,民力、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更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乃立国之本,像英、法、美等发达国家的崛起无一例外地都把教育摆在了首位。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985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冲规定:“中央

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1993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4%”自此,属于教育的春天大跨步向人们走来。各级政府、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在这样的契机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青海的教育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规模的危房改造到拆除重建,不管城市还是农村,校容校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危房逐渐变成了砖木混建的房子,学校里开始植树绿化,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日新月巴舀乡卜。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地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掀起了捐资助学的热潮。胡森林是互助县北山抓什究村庄的一位普通村民,采金技术是他的擅长,改革开放后,他和家人在大通河畔采金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全国捐资助学热潮的推动下,胡森林毅然拿出了十万块钱捐献给了教育事业,成了青海省捐资助学的典型,时任宋瑞祥省长亲赴北山为他披红挂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十万块钱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当时,涌现出了很多像胡森林一样热心教育发展的人。

面对师资力量落后的局面,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已经在职的老师们可以通过在职进修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学历和加强业务能力。实在不适合当老师的,国家也出台了政策,支持他们转行。为我国基础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民办教师,只要条件符合,也分批全部转正,“民办”成了一个历史的名词。同时,提高了新人职教师的学历条件,初中教师的学历最少要达到大专或中专学历,高中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由于党和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设施也得到突飞猛进的改善。社会上,教师这个职业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教师职业也逐渐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认识的提高,从而带动了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

从十三大报告开始,每一次党的报告都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未动摇,教育经费得到大幅度的增长。从免除农村学费开始,最后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面临区域之间教育差距较大的问题,国家的教育经费开始优先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的学生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这些措施都让教育公平有了很大的进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项项举措的实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可以说史无前例。

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在60%左右,现在接近99.9%;中等教育的普及率从6%上升至50%;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整个教育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原来的预想。

如今,在青海,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很难将现在的学校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学校作对比,因为已经无法可比了。今日的学校都已达到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的标准,每一座校园就像一座美丽的花园。整齐的绿化带、平整的水泥操场、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楼走廊、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绿茵茵的小型足球场,科学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书法绘画室等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教学设备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制的简单教具、挂图、小黑板、小卡片,变成了今天的投影仪、电脑、电视等多媒体;教师的教学也由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变成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过去的黑板也变成了电子白板,木教鞭也变成了电子激光笔。

四十年来山河改,教育巨变转瞬间。作为近四十年青海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这一代看到了如日方升的青海教育,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感恩于改革开放,感恩于美好的时代。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