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由过去单纯的知识讲解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培养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建立学习信心,提高数学综合素质水平,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党性云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由过去单纯的知识讲解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培养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建立学习信心,提高数学综合素质水平,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数学思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具有终身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将之用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成为教师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直观想象中,蕴含着抽象、推理、建模;在抽象概括中,又离不开直观、推理、建模;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直观想象、抽象概括、推理与运算。其意义在于,有利于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其内涵是培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由过去单纯的知识讲解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设计应注重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思想与方法,理解数学本质。以培养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建立学习信心,提高数学综合素质水平,最终达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一个人能提出问题,就证明他在进行认真的思考。因此,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现有学习水平,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推进数学活动的开展,进而激发学生思维,构建数学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问题是思考的源泉,也是探究的载体,解决问题是思考的源动力之一。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能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着力于概念的形成,使学生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中,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

2、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要培养一个人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切实提高。如在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初中的一次函数知识,接着再想一想直线的图像是怎样的,思考图像上的点与函数式的关系,使学生明自:函数图像上的点与满足函数式的有序数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再引人要学习的直线方程。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通过引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另外,在问题设计中,要充分体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联系新知识。这样由具体到抽象,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数学建模能力,学生就可以用所学方法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数学探究,这也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既能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把握数学学科本质,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课前优化教学设计并利用丰富的教学素材,以数学核心素养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课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优化课堂评价;变革学习方式,以数学核心素养为课堂教学主线。课后增加教学反思,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并建立以数学核心素养为依据的教学评价体系。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