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唐代边塞诗雪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情感蕴含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唐代边塞诗发展兴盛,其中运用了大量意象。雪意象作为唐代边塞诗的意象之一,其表现形式有与环境描写结合、与战争生活结合、与特殊人物形象结合三种;其情感蕴含则包括对战争的厌恶反感、对不惧艰苦环境的英雄气概的表彰、对边塞壮美景色的称奇赞叹、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戍边生活下的惆怅幽怨等部分。本文结合涉及雪意象的唐代边塞诗,对此进行简要探讨与分析。

 唐代边塞诗雪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情感蕴含

徐升

摘要:唐代边塞诗发展兴盛,其中运用了大量意象。雪意象作为唐代边塞诗的意象之一,其表现形式有与环境描写结合、与战争生活结合、与特殊人物形象结合三种;其情感蕴含则包括对战争的厌恶反感、对不惧艰苦环境的英雄气概的表彰、对边塞壮美景色的称奇赞叹、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戍边生活下的惆怅幽怨等部分。本文结合涉及雪意象的唐代边塞诗,对此进行简要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雪意象表现形式情感蕴含

有唐一代国势强盛,疆域辽阔。为了开拓或安定边疆,唐朝的各类边关战争层出不穷。再加之整个社会的尚武风气,使得文人也常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仕进心态,纷纷前往边塞参军或游历。因此,边塞诗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唐诗》中收录的边塞诗多达两千余首,李杜、高岑等诗歌大家也都拥有自己的边塞诗作名篇。从初唐、盛唐到中唐、晚唐,边塞诗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情感主题各方面都变得愈加丰富多样。边塞诗成为了唐代诗坛上独具特色的一座丰碑。

唐代边塞诗在创作艺术上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辅助情景的还原与情感的表达。有学者将它们划分为战争意象、自然意象、人物意象三部分。其中运用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自然意象。由于其所属地理背景的独特性,边塞诗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奇异的边关意象,如大漠、关城、冰雪、山川、蓬草等。其中,雪意象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突出诗歌内容、表达诗歌情感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雪意象也是一种具备多重情感意蕴的文化符号。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1、边庭苦寒雪纷纷:艰苦环境中的不同声音

不同于中原的丰饶富庶,边疆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气候恶劣、物质贫瘩。唐代边塞诗中,雪意象的表现形式特点之一是经常出现在描写边塞环境的诗句中,成为抒写边塞恶劣气候、艰苦条件的重要表达模式。

首先,诗人写到雪这一意象时,常通过时空节点间的联系来间接突显边疆气候早寒,远异寻常。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所写,本该是充满生机的温暖时令,遥远的天山却仍然是一派“无花只有寒”的寒凉萧索;八月中原尚属初秋,胡地已是百草枯折,飞雪漫天。同一时间下不同环境间的差异,使诗人笔下戍边环境艰苦严寒的特点愈发鲜明。

其次,雪意象也常与沙漠(瀚海)、山峰、关城等地理意象结合,构成生动真切的边塞图景。有时这种图景富有动态感。如李颁《古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古意》“黄云陇底白雪飞”,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三)》“雨雪乱霏霏”,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四边伐鼓雪海涌”、“剑河风急雪片阔”等,无不营造出雨雪纷乱、风急雪紧的寒冷气氛,生动地还原了边塞大雪的场景。有时,雪意象也以“雪山”“积雪”等形式出现,充当静态的背景图。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崔颖《辽西作》“残雪冻边城”等。雪意象以静态背景的形式出现,渲染烘托出边关氛围的寥落冷寂。

尽管以上都是通过与雪意象相关的环境描写来表现边关的凄冷风貌,但作者希望表达的情感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蕴。

一方面,有的诗人借雪之意象摹写戍边的寒冷艰辛,深刻揭露战争带给普通将士的痛苦,以此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感,对边境政策穷兵默武的批判与反思。如李颁在《古从军行》中写边关的雨雪纷纷的恶劣环境,写将士们埋骨荒外的惨痛,而这一切换来的不过是“空见葡萄人汉家”的无足轻重,委婉深刻地写出了征人之苦。再如崔颖《辽西作》中先写辽西春天残雪未消的凄寒,如此情况下胡人正伺机大举来犯,但边关将士的春衣却仍无着落,崔颖借此谴责了朝廷对边庭苦情毫不体恤。

另一方面,环境的艰苦反而愈加激发诗人的豪情壮志,通过雪意象来写战场环境的恶劣,实际上是为了赞叹将士们不畏艰险、誓死拼战的英勇气概。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先写雪山孤城,极写边关荒凉孤寂,继而笔锋急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将士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未被艰苦的环境磨损,依旧意气风发、豪情万丈。面对战士们的英勇,诗人毫不保留自己的赞叹之情。再如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开篇“朔风吹雪透刀瘫,饮马长城窟更寒”借风雪刺骨写北地严寒,将士艰苦;然而一旦“半夜火来知有敌”,将士们便上下齐心,“一时同保贺兰山”。风雪严寒无法使战士们退缩,反而愈加激起了他们的战斗热情。诗人借这组强烈对比,间接赞叹戍边征人的英勇豪气。

2、冰雪为伴守关山:奇丽之景与豪壮之情

唐代边塞诗中的雪意象几乎贯穿着整个戍边过程。无论是将士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战争场面,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雪意象。它与边关将士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是戍边生活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雪意象的表现形式特点之二是它往往与将士们具体的战争生活结合,在交战、行军等场景中出现,愈加渲染出作战氛围的紧张与激烈。

如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写两军交战时大雪漫天,军旗上的彩画因此黯淡模糊;朔风呼啸,夹杂着金鼓之声,从而烘托出纷乱紧凑的战争气氛。又如王维《陇西行》最后一句“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刚写到关山雪景后戛然而止,突出军情紧急、刻不容缓的紧张氛围。有时,诗人们也对行军过程中与雪相关的种种细节进行详细刻画,以此反映边塞生活的真实状况。如陈羽《从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通过红旗白雪之间的鲜明对比,描画出边关将士们不畏严寒、奋勇行军的画面,对他们的昂扬斗志进行了无声的礼赞。将士们戍守边疆,常年与风雪为伴,但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才更显出他们的无畏、坚毅与勇气。

同时,在唐代贵游风气的影响下,边疆作为诗人们游历之地,其奇特壮丽的景象往往被格外关注。在一些边塞诗作中,雪意象的出现往往彰显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们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他们运用各类奇妙的修辞来描写奇异瑰丽的边塞雪景。此类作品中,“愁”的意味相对较少,诗人们的情感往往是高昂激越的,一扫悲凉哀戚之意。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将朔风急雪比作是春风吹开梨花,借南国春景的旖旎绚烂描绘北地雪景的壮美,手法新奇。而后再写到送别好友时的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笔力矫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雪中送归图。从友人离去时雪满山路到友人最终消失不见只剩雪地上的马蹄踪迹,赠别时的愁绪也仿佛一同被大雪掩盖。诗人并未大力抒写别情,而是以奇景取而代之,情感表达显得豁达深邃。又如岑参的另一送别诗《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冤。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从雪岭之崔冤、积雪之厚重、雪光之寒冽、雪片之轻盈等多角度进行重复渲染,详细描写了天山雪景的壮丽。诗末“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的送别场面,以冰雪严寒反衬松枝的生机蓬勃,喻指和友人之间的情谊历久弥坚,更显冰天雪地中的一腔热血豪情。再如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用夸张的笔触描写落雪时的奇丽情景,展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冬季景致。虽然《北风行》旨在抒写思妇幽怨,但开篇对于北地风光极具气势的描摹,仍然充满了豪壮之情。诗人们丝毫不以从军游历为苦,反而用惊奇、赞叹的目光来欣赏祖国河山的别样风光,传达出一种豁达豪迈、积极热烈的情绪。

3、自是征人情难抒:风雪之中的复杂心绪

唐代边塞诗中,雪意象的表现形式复杂多变。它的第三个特点是常与具体的人物形象相结合。这类与人物形象密切关联的雪意象,在抒发人物复杂情感、描写人物矛盾心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常,此类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失意的将士形象。此类形象往往传达出戍边将士才能难以施展,因不遇于时、报国无门而郁郁不得志的失意情绪。如陶翰《燕歌行》中借李广事迹,塑造了一位怀才不遇的将军形象。虽然将军经历“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的艰苦行军,但最终结局却是“大小百余战,封侯竟磋跄”。作者借此批判了朝廷对边功赏罚不公而导致将士难以得志的黑暗现实,对此满怀愤慈与惋惜;然而“昔日不为乐,时哉今奈何”,汉将军李广尚由此困顿,大部分普通将士自然是无可奈何。又如李颁《塞下曲》写武艺高强的将士向往建功立业,然而在常年征战之后气力耗尽,却仍未受到赏识。“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一句生动地刻画出战士的平时形象,雪中征人吹响幽怨的羌笛,已经显出萧瑟寥落的氛围;结句“普力今应尽,将军犹未知”则进一步突出了这种无奈与辛酸。再如李颁《古意)>`}黄云陇底白雪飞,未报君恩不得归”,则写将士们久戍边关,但仍未建立功勋报答君恩,由此产生的失望无奈之感。

二是被思念情绪困扰的将士、思妇形象。由于长时间远离故土亲人而产生思念之情,这通常正面表现为征人们的思归、思乡情绪;也有诗人反写思妇怨情,以此表达双方互相思恋之意。寒冷的雪天环境往往成为这种思念的催化剂。如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开篇“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作者远行天山,放眼皆是云雪漫漫;但在他眼里,云絮仿佛是上林苑中层层叠叠的树叶,雪花则像长安护城河里随波漂流的落花。雪景联想表现了诗人对遥远长安的不舍与怀恋。又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雪后从大漠吹来寒冽的朔风,而此时想起的横笛吹响的又偏偏是《行路难》这类悲凉曲调,便惹得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月中看”。凄冷的雪景与边关乐曲结合,一时触动了所有将士的思乡情绪。再如李白《北风行》写完燕山大雪后,笔调一转“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塑造了一个苦苦思念丈夫、忧心戍边苦寒的思妇形象,体现出无限的哀愁与凄凉情绪。

三是厌战的将士形象。见证战争残酷、边庭艰苦之后,将士们容易对战争产生厌倦反感的情绪,对戍边生活产生惆怅之感。雪意象在此类诗句中出现,往往带有艰难阻隔的意味。正是边关严寒多雪的艰苦环境,进一步扩大了将士们的戍边苦情。如高适《使青夷军人居庸三首》中“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与“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都写出师边塞的艰辛险阻,苦不堪言。又如柳中庸《征人怨》塑造了“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征人形象,写边塞生活的单调辛苦;“三春白雪归青家,万里黄河绕黑山”则渲染出边塞的荒凉风光,衬托得边疆景色愈加寂寥,征人幽怨、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由此而生。再如李益《暖川》“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写征行的无穷无尽,每年移帐时的恶劣环境,征人借此表达对于无休止的行军生涯的惆怅无奈之情。

总之,唐代边塞诗中的雪意象具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其背后的情感蕴含也具有复杂性、多层性等特点。在抒发诗人情感、突出诗歌主题等方面,雪意象有着独特的贡献。通过对其中雪意象的探究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体会诗人想要通过边塞诗表达的心声,对唐代的边塞诗歌文化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文献:

[1]张琼文.中晚唐边塞诗意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2]许秀玲.唐代边塞诗意象浅谈[J].德州学院学报,2012,11-12.

[3]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D].保定:河北大学,2004.

[4]黄小妹.中唐边塞诗简论[D].合肥:安徽大学,2005.

[5]刘东颖.边塞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王军,李哗.边塞诗派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