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的点滴体会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的点滴体会刘凤梅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
引导学生有效参与的点滴体会

刘凤梅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才智得到发挥,潜能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有效参与度是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1、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都源于兴趣。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群体感情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其次是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明确的学习目标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又能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刻苦钻研,不断进取。

2、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把学生领迸精彩的问题空间,进行“再创造”。问题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已来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现过程呢?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是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第三是适时评价引导,提升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不断的激励、诱导,使学生由无疑可问到敢于质疑,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必由之路,但不是最终目标。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活动的科学有效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促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书让学生看、例题让学生讲、难点让学生议、知识规律让学生找……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有创意地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要尽量多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产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4、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学生只有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落实了主体地位。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其次,要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教师不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答案只能是教师灌给学生,学生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旨在促进与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习惯和思维,形成合理高效的学法;激励与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行为,形成适应学生需要、体现学科特点、具有个人特长的教法。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