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多方面促进寄宿制学校教师身心健康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全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关注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多方面促进寄宿制学校教身心健康

杨成孝

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全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关注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与之相对应,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悄然出现,那就是教师的身心压力过大,其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呈日益严重的趋势。教师身心压力过大还源于科技进步与发展和全球资源共享,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课堂教学只是学生知识能力获取的渠道之一。这就使得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并为之付出相应的心血、精力与时间。对于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来说,其角色也变的更多、更复杂了。既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要兼任家长、保姆、管理员等职。教师每天既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又要时刻监控好学生的饮食起居、安全、卫生,还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疾患预防,加之不可放松的教学研究、自身的继续教育等,其承受的压力之大不难想象。

通过对贵德县河东寄宿制学校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师们身心疲惫、工作中深感力不从心的状态普遍存在,中年教师更加明显;慢性咽炎、颈椎病、心脑血管病、妇科疾病等都在威胁着教师们的健康。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缓解和解决,既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也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学校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者,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更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做到防患于未然。针对寄宿制学校教师身心现状,不仅要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因素等层面人手,更应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使教师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地投人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中。

给予寄宿制学校教师有力的精神支持。社会支持是寄宿制学校教师应对不良心理影响的重要外部资源,可以减缓教师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教师良好职业形象的树立,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社会和家长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以增强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心情舒畅地投身教育事业。    第二,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尽职尽责地投人工作。这就需要设置、落实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教师岗位编制,明确岗位职责。既减轻专职教学人员的身心和业务压力,又解决管理教师短缺的问题,使专职教师有精力与时间研究教学、研究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取得教学成效,并由此产生高度的责任感、成就感,益于提高教学质量。使生活管理教师有精力、有时间,用心血、花气力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并由此产生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效率,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努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教师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引导人之一,在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成人成才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名合格教师,除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情感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性良好,没有心理疾病,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心理状态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的。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是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客观看待自身优势与不足,扬优抑弊,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境,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客观地看待成功与失败,成功面前不自傲,失败面前不消沉,保持平稳、创新的工作状态。如面对家长、学生、学校、同行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与建议,各种荣誉的得失等等,都能从积极的角度加以认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断超越自我,以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投身事业与生活。

二是引导教师主动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生活在人际关系当中,要客观地认知和评价他人他事,与他人真诚沟通,才能融人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教育教学工作既是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又是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才能产生有效作用的工作。需要教师与社会、同事、学生和家长关系融洽,有效沟通。其中,教师实现了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以诚相待的做人教育,促进了学生思想进步与身心健康成长;强化了社会、家长、学校团结、合作、互助、促进的关系。形成了社会、家长支持与理解,同事间积极配合与帮助,师生间良好互动的教育教学新局面。

三是学校要努力实行人性化管理,减轻教师负担,增加工作乐趣。学校要致力于优化校园和谐氛围,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让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地投身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上台阶,师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