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放下教师架子让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索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搞创新教育,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追问中探究。

 

放下教师架子让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索

段凤燕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搞创新教育,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追问中探究。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搞创新教育,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追问中探究。

1、激发好奇心,让学生想问

好奇心是激发求知欲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再引导学生学习具体内容。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达到想问的目的,我会在上课伊始或文化午餐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些善于质疑的小故事,如爱迪生与发明家的故事。我先告诉孩子们:爱迪生是美国科学家,著名的世界发明大王,他一生共有2000多项发明,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孩子们这时瞪大眼睛,十分羡慕,投来赞赏的目光。我话锋一转:“你们可曾知道,他小时候却是个呆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再看这时的孩子们,眼睛里又充满了无限疑问,十分好奇:“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呀?”“是真的吗?”·,·…好像有很多问题想问。我继续揭晓答案:爱迪生小时候并不聪明,但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喜欢追根问底。有一次,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草堆里,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自己也想试试。父亲既好气又好笑,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的。回家的路上,他还一个劲地追着父亲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从此,大家都说爱迪生是个“呆子”。我进一步告诉学生:爱迪生的成长中处处是“为什么”,他的发明创造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疑问中产生的。这样,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时地提出各类或大或小、或有意义或无价值的很多问题。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到发展,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和求知氛围。

2、搭建平台,让学生敢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杨振宇博士曾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愿意提问题,从而导致缺乏创新精神。以前,教师中总流传着一句话:“宁肯给学生一个好心,不能给学生一个好脸。”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打着一个问号: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这样吗?多年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严而有度。我班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入学以来一直处在不会听、不会看、好动的状态。只要趁教师不注意,就拿出撕破了的书皮或作业本折纸玩;下课时不时捉一只小虫子装进瓶子里玩,随意吓唬其他同学,总是惹来阵阵告状声。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曾多次幻想过:他会不会也是那个像爱迪生小时候一样的“呆小孩”呢?就是这样的幻想提示我:不能歧视,不能放弃,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突然醒悟。为此,我会经常随机走到他跟前,和他进行交流。有一天,他突然说:“老师,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我说:“嗯,你问吧。”他说:“老师,你小时候是不是语文学得好,现在就当了语文老师?”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我趁势鼓励他:“你想当老师?好啊,这个理想特别好。老师小时候上学时就像你一样,开始什么也学不会,但我就想当老师,所以每天就逼着自己认真听课、学会学习、好好完成作业。慢慢地,我的学习进步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我,长大我就当上了老师。”虽然这样的“谎言”对孩子目前的教育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但已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其实,要让学生敢说、敢问,做到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并不难。教师要放下架子,耐心地和学生交流,教师的语言、行为要让学生感觉到可以亲近。如“没关系”“说得不错”‘’问得好”“敢提问题了,这是你的进步”等。通过微笑、点头、目光注视、肯定的手势,或者关怀式的接触性动作如摸摸头、拉拉手等进行鼓励。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问。小学生天真、单纯、自尊心强,害怕受伤害。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以鼓励为主,适当给予表扬和肯定。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才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3、方法引导,让学生会问

激起学生敢问的勇气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从“敢问”到“会问”,需要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教学《三个儿子》时,在引导学生揭示、写下、齐读课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读着课题,结合预习,想想文中人物的语言,你们可能会有问题提出。”顿时,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点睛之问:“课题是三个儿子,课文中也写的是三个儿子,那个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紧扣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提得很巧妙。在总结、表扬、肯定了其他学生的提问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我肯定这个孩子很会倾听,能够仔细聆听教师的话,把课题和文中人物的语言结合起来。其次,我表扬这个孩子课前预习很认真,在预习时就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再次,我赞赏这个孩子会思考,能联系上下文想问题。最后,欣赏这个孩子会提问、敢提问,进一步激发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并明白: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就得学会勤奋认真、大胆动脑。

4、教会技巧,让学生善问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发展问题意识,并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使学生善于提问。

教“聪明”一词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聪”字的字形后提问:“如果能围绕这个字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你就是最聪明的孩子。”这时,学生们既想成为那个最聪明的孩子,又生怕自己的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得不到那个“最聪明的孩子”的称号。很多学生说出了自己精彩的发现:“老师,我发现您平时对我们的要求—多听、多看、多想、多问,就是组成‘聪’字的四个部件,就像我们的耳朵、眼睛、嘴巴和心。”“老师,耳朵占了整个左边的位置,为什么四个部分不写一样大?是不是告诉我们要多听?”听到这样的答案,我把热烈的掌声奖励给这两个学生,把“最聪明的孩子”的称号送给他们。我随机告诉学生:“的确是这样,科学家证实,在你们这个年龄段,70%的信息靠听来获取,所以,耳朵要大,要学会倾听。但老师更喜欢那些有慧眼、会发现、有一颗会思考的心、善提问的同学。”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提问:(l)从课文题目人手发现问题。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中发现的问题可帮助学生理解全篇文章。(2)紧扣文中关键词句发现问题。(3)针对文中的插图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内容。(4)抓住表达课文中心的语句发现问题。文章的中心句乃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这一课的中心句,我根据这个句子引导学生提问:“‘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学习是带着间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间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想问、敢问、会问、善问,让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素养全面提升的生长点。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