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对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创新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素养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文章结合所在地区实际,从保障机制、工作网络、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实践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期对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有所助益。

 

对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白忠明 马国林

摘要:创新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素养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文章结合所在地区实际,从保障机制、工作网络、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实践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期对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有所助益。

关健词:创新教育创新素养实施策略

在当前实施创新教育的进程中,中小学校要积极探索开展创新教育的内容、途径、办法和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实施策略,确保创新教育取得实效。

1、健全保障机制,抓住创新教育的支撑点

推进创新教育,必须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实施创新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经费投人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创新教育的资金投人,划拨创新教育专项经费,设立创新教育奖励基金,用于购买实施创新教育所必需的活动设备和器材,对创新教育成绩突出的学校以及在创新教育活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支持,在科研经费、工作设施和环境条件等方面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二要建立教育部门主抓的工作机制。成立教育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创新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教育局各有关科室组成的创新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创新教育的实施。三要建立学校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把创新教育列人学校办学特色发展规划,摆上学校重要的工作日程,制定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加强学校创新教育活动管理,保证创新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进行。四要建立社会各界共同扶持的工作机制。团委、妇联、科协、气象、地震、环保等部门和知名企业要走进校园,深人课堂,主动上门服务。五要建立创新教育评估机制。教育局要把创新教育纳人学校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做到年初定目标、年中有督查、年终有奖惩,充分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各级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创新教育工作纳人到教师的工作绩效评定、年终评优选先等考核内容,极大地激发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责任心和工作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构建工作网络,抓住创新教育的“共振点”

推进创新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这个小圈子、小空间里,而应该以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方式建立起职责分明、功能互补、保障有力、高效运转的工作网络。一是加强以学校教育为纬线的创新教育网络建设。建立中小学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点面推进的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把创新教育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学校文化构建等各个方面,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明确各个管理要素的职责,协调好各个管理要素的工作关系,解决好各个管理要素中存在的问题,引领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二是加强以家庭教育为经线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成才观、质量观,积极配合、支持学校的创新教育,主动调整家庭教育目标,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并以自身良好的创新精神主动引导培养和激励孩子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学校要通过为家长举办创新教育讲座、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创新教育活动、观看创新教育成果展示等形式,让家长关注创新教育,共同推进创新教育工作。三是加强以社会教育为补充的创新教育网络建设。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参与创新、利于创新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创新、尊重技术创新、尊重人才创新的社会风气。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各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四是加强以教师为主导的创新教育网络建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素养,从固有的教学经验中走出来,做好“四个转变”,即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合”的教学方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转变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上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总结归纳适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经验做法,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五是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网络建设。变“精英教育”为“普及教育”,变“个别教育”为“普遍教育”,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赋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参与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发掘他们本身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

3、完善课程结构,抓住创新教育的着眼点

“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的过程。”其性质和要求决定了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把创新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在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各个环节,走课程化实施、全员化参与、特色化运转之路。一要完善课程体系,在不增加教学时数和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设置提问课、质疑课、纠错课、联想课、求异课、练习课等辅助性课型,强化学科课程建设;设置实践性操作课(如实验课、手工课、制作课等)、探讨交流性课(如演讲课、交流课、评论课

等)、表演创作性课(如写作课、朗诵课、绘画课、摄影课、文艺演出课等)、调查研究性课(如社会实践课、参观访问课等),充实活动类课程;设置实践创新课、科技创新课、人文素养课、创新思维训练课等,增设选修课。二要明确课程目标,在中小学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上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出明确规定,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作为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兴趣、态度、特长等方面构建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创新教育学习活动。三是整合课程内容,比如清华附小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了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四大门类课程,做到了学科内、学科间、超学科的整合,使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生活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形成有效融合,打破了课堂、教室的限制,直接走向大千世界,为创新教育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开发创新教育校本课程,根据学校校情、教师教情和学生学情,开设创新性课程,比如“开设专门的创造思维技能训练课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课,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时空条件和知识、技能、方法的准备,寻求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之间的平衡”。五是抓课程实施,制订创新教育课程实施计划,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教师服务团队,加强创新教育活动场所、器材等硬件投人。通过专题讲座、实践考察、调查探究、参与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在合作、探究中参与创新教育的各种实践活动。六是注重课程评价,摒弃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方式,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创新活动过程表现、创新型作品展示、课题研究报告、科技竞赛成果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突显出来,把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定时评价和不定时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统一要求评价与发展特长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也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价。

4、改革课堂教学,抓住创新教育的立足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创新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创造。一是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如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讨论法、研究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确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如质疑激思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引导探究法、探究研讨法、情境教学法等,建立起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创新、高效的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形成“学习创新、提高。再学习、再创新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启迪创造性的目的。二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操作实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实现小组和班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采取“慕课”“翻转课堂”等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素养。三是重视实践实验教学。坚持开全、开齐、开好小学科学,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课,并拓展实验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和补充实验等,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检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实验的空间,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等措施,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四是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构建一个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将多学科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找到一系列线索,用这个线索将若干学科领域的多个技能和相关概念串联起来,使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五是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资源。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三通两平台”建设资源,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5、创新实践活动,抓住创新教育的“可燃点”

创新的行为特征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实践方式才能具体化、现实化,没有实践便没有创新。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创设一定的实践情境,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这个狭小的空间,走向社会和生活大舞台,亲身经历、参与和体验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兴趣,积累经验,锻炼思维,提升能力。一是建立创新教育基地。将企业、工厂、社区、部队、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技馆、博物馆等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基地,充分利用这些基地独特的社会和自然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科学问题的过程。二是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农村、部队、家庭等实践基地,通过参观访问、考察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性体验,为其进行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三是开展参观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民俗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农贸交易市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改变生活,科技成就未来。四是举办科普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征文竞赛,浏览科普网站,阅读科普读物,观看科普剧目,撰写读书心得,了解科学家故事,畅谈奇思妙想。五是举办知识讲座。通过邀请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走进校园,举办环境保护、低碳节能、航空航天、节约用水、动植物保护等专业知识讲座,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为其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六是开展科技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废物利用活动,把易拉罐、纸盒、空瓶、碎布、线绳等废旧物品制作成植物标本、动物标本、风筝、航模、船模和车模等,锻炼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七是开展“八个一”科普活动。根据不同层面、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看一本科技书、写一篇科普小论文、完成一项小发明、制作一部动漫作品、进行一次小实验、参加一次科普知识竞赛、完成一项创意方案设计、出一期板报或专栏,以此拓展学生创造、研究的空间,渗透创新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创新的无穷乐趣。八是参加创新性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创造潜能,引领和带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九是举办创新教育成果展示与评选活动。展示、评选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手抄小报、创意绘画、动漫作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创新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深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均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内容。我们要高度重视,深人分析研究,把握创新教育的关键点,多方推进,积极探索、尝试多样化的作方法,确保创新教育取得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