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孙焕玲
摘要: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李生对语言的基本掌握能力,而朗读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积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道路上越走越顺。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低下,难以发挥真正的价值,为此本文着重探究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朗读是最常见的一种,但错误的朗读方式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下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理应对低效朗读的原因进行反思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低效的原因
1.1教学观念落后,忽视朗读训练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而是将课堂变为“一言堂”,只考虑自己的讲解,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即便让学生朗读,那也仅仅是为了走过场而采取的应付之策,反而导致学生不懂得正确的朗读方法,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1.2朗读形式单调,消磨学生兴趣
想要实现有效朗读,必须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学生以兴趣为指导才能够全身心参与到朗读过程中。但事实上,很多教师组织的朗读训练形式单调、过程枯燥乏味,没有发挥出朗读教学应有的价值。学生在机械的重复性朗读中逐渐心生厌倦,本就不足的兴趣也被消磨殆尽,难以取得实质性进步。
1.3缺乏技巧指导,忽视朗读效果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对字词的讲解上,并辅以大量的作业以进行强化巩固,所以也没有认真准备朗读教学设计。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缺乏最关键的技巧指导,再加上教师在范读时也不具备感染力,无法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朗读教学自然名存实亡。
1.4漠视创新能力,抹杀学生个性
小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尽管其知识水平稍显薄弱,但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而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忽视学生个性,要么亲自范读或者命令朗读好的学生做示范,要么组织所有学生齐读,使得学生缺乏自行朗读的过程以实现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创新能力,这样的朗读也无疑效果一般。
2、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小学语文教学最应该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而想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放飞自我,并采用多种方式强化朗读训练:第一种是集体读,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参与朗读;第二种是分小组读,教师划分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训练,教师从旁进行指导调控;第三种是领读,由教师本身或者小组组长甚至于指定某一学生带头领读;第四种是分角色读,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来进行朗读,使其富含情感;第五种是表演朗读,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编动作进行表演,或者以边读边演的形式来诊释教材文章;第六种是比赛朗读,教师以打擂台的形式组织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轮番上台朗读以实现比较竞争。这些常用的朗读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果能合理配合并进行灵活使用,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2重视并做好范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靠的是教师“口授”、学生“耳听”,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重视范读对学生产生的榜样作用。教师高水平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随着教师的声情并茂而逐渐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范读时能够加上对文章的独特理解,那么学生就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交流,从而在对文章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得以升华情感。
2.3进行方法指导和技巧传授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中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和朗读技巧的传授,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方面教师要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实践轻声朗读、放声朗读和诵读等层次化的朗读方式,体会各自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停顿,把握声音的轻重,控制朗读的速度、节奏和语调变化,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4利用评价环节巩固朗读效果
评价不仅是对一段学习过程的总结反思,也是促进学习进步的有效手段,更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学生在每节课上完成朗读训练后,教师应进行简洁明了的评价,以激励和肯定的态度促进学生保持对朗读的兴趣、增强对朗读的信心,重点强调通过朗读而取得的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朗读效果。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释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重视范读、传授技巧、做好评价等方面入手,推动学生获得显著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