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刘威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领域的结合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趋势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替代了单一、落后的讲授和展示活动,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基于此,本文以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为例,探究信息技术从方方面面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实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分析后,笔者发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已经影响了语文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亟待改善。因此笔者尝试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期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1、导入环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好的课堂导入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受到了教师同仁们的重视。而笔者发现现有的导入环节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已经让学生丧失了新鲜感。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引入图片、音乐、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新的感官刺激,重新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学习《松鼠》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准确、细致的说明文描写特点。考虑到同学们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太了解,笔者上网为同学们找到了一部纪录片——《超级松鼠》并截取了其中的一段用于本课的导入活动。生硬、固定的文字变成了形象、生动的视频,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刺激,尤其是小松鼠呆萌又机警的吃东西动作让同学们惊呼不已。视频播放完毕后,孩子们还沉浸在对行动灵敏、长相可爱的小松鼠们热议中。见此情景,笔者顺势提出了问题:你们喜欢这样的小松鼠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笔者继续提问:你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小动物吗?还是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回答。由此笔者带领同学们进入了文本的阅读中,看一看作者笔下是如何全面而细致地描写小松鼠的。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寻找到适合学生观看的视频资料,给学生新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课堂活动的新颖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落后、单一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引入了新颖、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试图让课堂气氛重新活跃了起来。
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一改往日的讲授活动,将全班同学带到了计算机室中,开展了一场自学活动。这一决定没有让同学们产生预期中的兴奋感,反而十分困惑。见到孩子们的反应,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今后的教学时间里一定要多引进、多设计、多使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同时,笔者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在笔者的多次鼓励下,同学们逐渐进入了学习状态,只见有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着“牛郎织女”的视频动画;有的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文本, 遇到存疑的地方才会借助网络技术解答疑惑;还有的学生为了节约时间, 直接观看了名师大讲堂的教学视频,在内容丰富、活泼有趣的名师讲课中学习了本课的知识点。 虽然大家选择的学习方式不同,但取得的教学效果一样,而且大家也喜欢上了信息技术背景下营造出来的教学氛围。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学习环境,丰富了课堂组织形式,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值得教师同仁们借鉴。
3、课后作业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课后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反馈学习成效的直接手段,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课后作业的布置受到了笔者的高度重视。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后作业中是笔者的一种大胆尝试。
如,在学习完王维《山居秋暝》这一首古诗时,笔者为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那就是上网搜集历代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尤其是他人化用的诗歌,旨在加深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印象,更全面、直观的了解诗人; 再如,学习《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笔者让同学们分为若干小组,将文本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一方面是为了梳理文章内容,让两次前往大榕树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学生开展复习活动; 学习完《将相和》这一课内容后,在笔者的要求下,同学们制作了本课的微课课件,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文字录入,也涉及蔺相如、廉颇、秦王、楚王等人物的图片和影视资料的选取。在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布置了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同时都运用上了信息技术手段,给了同学们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综上,信息技术已经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追赶时代潮流,尽情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