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景晓平-《京师五城中学堂与清末中等教育近代化》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摘要:五城中学堂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前身, 也是中国最早的国立中学堂。西方国家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 中学” 概念, 而五城中学堂的鲜明特点是“ 概念先行” , 即在其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学” 这一概念。1901 年~ 1912 年期间, 五城学堂建立之初在三级学制的建立、班级授课制、新课程设置方面对北京地区乃至全国中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五城中学堂;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概念先行;中等教育;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是个西方中心主义的概念, 主要指夸美纽斯提出与倡导的班级授课制的实现与普及的过程。伴随着19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 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广到学校,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采取了像生产机器零部件一样的标准化方式, 即班级授课的培养方式。机器大工业引进到教育领域, 促进了教育近代化的进程。这不仅仅包含着教育形式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由古典式向近代式转化。

中国属于后发外生现代化国家,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 也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1901年, 清政府开始举办新政, 其中教育变革有效地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创办学堂是教育新政的重要内容,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前身五城中学堂即是北京地区推行新政的一个重要举措。五城中学堂是国立中学堂, 因此,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前身, 其发展历程也代表了中国中等教育的近代化史。本文拟通过对五城中学堂的建立和发展进行研究, 同时透视其对清末中等教育近代化所做的贡献。

1“中学” 概念先行

“中学” 一词源于西方三段制“小学、中学、大学” 的概念。西方的中学概念, 一方面源于贵族大学的预备学校, 此称为下构式中学, 另一方面来源于平民小学后续教育的需要, 则称为上构式中学。在西方社会, 为适应社会需要发展起大量的中学实体, 之后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 再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作出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 这就是西方中学制度自发的演变过程。中国中学制度与西方不同的重要特色是“ 概念先行” :即先公布学制, 再建立中学实体, 这就意味着中学制度必须要经过漫长的磨合和调试, 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路径。

普通中学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师范教育都属于中等教育范畴。其实, 早在19 世纪60 年代, 洋务运动就开始兴办学堂, 但是因为洋务办学的宗旨是服务于洋务企业, 因此这些学校大多属于后来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类,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不能等同于后来的普通中学。但是洋务办学引进西方办学机制, 突破了传统办学的制约因素, 为以后普通中学的设立提供了历史经验。总的来说, 洋务办学存在明显缺陷, 它并没有完整引进西方近代的小学、中学、大学三段制, 缺乏全国性的整体学制系统支撑, 因而要在中国推广中等教育, 无疑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在中国近代, 率先完整介绍西方三段制学制的是西方传教士。他们为了传播宗教, 在中国兴建近代化色彩很浓的教会学校,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受其影响, 提倡办新式学校。早期维新派人物郑观应于1884 年就提出:“仿照泰西程式, 稍为变通, 文武各分大中小三等, 设于各州县者为小学, 设于各省府会者为中学, 设于京师者为大学。”这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在概念上描述三段制学制, 也从概念上表达了中学在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戊戌变法期间, 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 其中第四章第二节称:“今拟通饬各省上自省会下及府州县, 皆需一年内设立学堂, 府州县谓之小学, 省会谓之中学, 京师谓之大学, 由小学卒业领有文凭者, 作为经济生员升入中学, 由中学卒业领有文凭者, 作为举人升入大学, 由大学卒业领有文凭者, 作为进士,引见授官。”这是三段制学制规划和“中学” 一词首次在中央政府的文件中出现。由于戊戌政变, 这些提议没有真正实行, 但筹建三段学制和中学的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接受。此后,中国人使用的大、中、小学内涵比较普遍地与西方的“三段制” 学制相吻合, 这也是中国教育观念近代化的表征。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