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优秀论文推荐
刘丽-《主体间性视域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探讨》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省信阳市,464000)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大都以教师讲为主,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师生具有共存性、交互性、发展性等特征。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固守教师中心、参与形式单一、课程内容陈旧等主体性缺失问题。基于从教师、学生、学校等视角分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主体性缺失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究主体间性视域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主体间性;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学生

1.课堂教学中师生主体间应具备的特征

1共存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系统,独立的个体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主体间性就是针对个人主体性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一方面强调了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强调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是一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共存性,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而实现教学目标。“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犹如一个高效的减压阀,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十分轻松自然,对于师生双方都能起到提升自我素质、扩大知识面、增强自信心、愉悦身心的作用。”[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该如此,传统的课堂的主体只有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主体间性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共存性,而不是绝对的个人主体论。师生之间的共存性是基于师生之间的相互需要,教学中并不是学生需要教师,教师也需要学生的参与,正是由于主体间性的存在,师生的共存性才会发生,主体与主体间的交流对话才会实现。

2)交互性

人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不能独立的生活,我们的生活都是基于与他人的交往,才使得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活动是在师生间的交往对话中产生的。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时如何产生的,“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作起点,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形式上是双向交互的。”[2]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时候是以教师为主体讲授学生听,有时也是学生讲教师提出建议。教师和学生通过在课堂中的交流互动达到解决问题的共识,交互性体现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学内容的交互,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情感的交融,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主体间性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3)发展性

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目前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也是基于学生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学生的发展才是学校的重点,主体间性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共存,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给了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积极参与教学,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主体间性在教学中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发展关系,为了学生在毕业以后能生存,能发展,现在的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有效教学。

2.目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缺失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角色,现在的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们一直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一个,而主体间性则强调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通过交流互动而达到解决问题的共识。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都强调了个人主体性,是相对于主体和客体而言的,主体性无法体现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地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主体性就存在着缺陷。正是基于这种探讨,主体间性才逐渐被提出。“主体间性则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强调的是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3]它更符合教学的要求,把教师和学生融到一起,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也是为了达到高质量的教学。但是目前的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导致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

1)固守教师中心

现在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课堂参与的配角,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一节课结束教师总会认为他们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但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让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可是学生真的获得了知识掌握了知识吗?然而并不是。现在的教学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他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对于积极参与课堂根本没兴趣,教师以自己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没了,及时参与也不是主动只是对教师的服从,课堂最终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也就没有体现,完全成了教师的专场,把学生当做了客体,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参与形式单一

主体间性强调了师生在课堂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融合,以解决教学问题。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在慢慢的转变,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课堂,积极与教师互动,由以前教师和学生的对立发展为现在的对话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种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种课堂参与仍然存在问题,他们仅仅把学生回答问题作为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这种参与形式不仅单一而且会让学生感到被动,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一味强调学生作出‘知识、理解’的死记硬背,可以说是追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难以培育发现、创造新的独特的“正答”的创造力,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自然就难以得到尊重”。[4]课堂参与的形式有多种:比如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我们不能把参与形式局限于回答问题,这种没有挑战的参与,也会消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课程内容陈旧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关,目前学校的课程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单一化,这样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没新意,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且会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学习更多的除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带着面具的表演,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课堂生活充斥着单调、枯燥、乏味甚至无聊的刺激,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生活的激情,缺乏整体性、现实性和理想性”。[5]因此学生对于这样的课堂没有丝毫的兴趣,学校不应该只为了就业率,成绩把教学功利化,要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理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通过教师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完成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的靠讲授知识完成。

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间性缺失影响因素分析

现在的学校极力的倡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总结起来有三类: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校因素。

1)教师教育观念偏颇

教师的教育观念错误,传统的教育观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了教师就是教育的主体,课堂上一直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并不是二者相结合,而导致了传统式的教学。这使得教学成了知识的搬运,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教学观也放大了教师的权利他们会以各种形式去要求学生,只有了知识的传授没有了情感的沟通,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个性的发展,自我发展。在我国,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中只扮演一个听者的角色,课堂氛围不活跃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较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突出表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而且在中小学中依然盛行这就阻碍了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

2)学生参与动机不足

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对于学生而言自信心尤为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表现。自信心强的人,无论再么场合总会抓住表现的机会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对与错,这都是他们个性的展现。在课堂中也是如此,通过多次的锻炼,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课堂。而缺乏自信的人常常会沉默在课堂中不够积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去思考,不去参与。人们常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确实如此,很多时候自信是走向成长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缺乏自信是我们大多数学生的通病,从而在课堂上不积极。另一方面,缺乏课堂参与的动机。真正的课堂参与应该是主动地、自愿地,而不是在教师的驱动下才被动的参与课堂,这样的参与完全没有意义,他们只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动机,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自我发展的意义,从而产生对学习的乐趣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

3)学校评价方式不当

学校的评价也是影响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的因素之一。现在的学校要求的是高分、高就业率,他们只注重量的完成而忽视质的完成。由于学校给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教师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而教师在课堂中应多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一定只有高分才有高的就业率。学校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主体间性视域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

每个人生下来都带着无限的潜能,我们既然知道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我们就要给他们在课堂上创造机会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1)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让学生在不断变化、始终充满着好奇的氛围中积极参与、不断学习”。[6]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是人们常说的教师讲学生学越来越不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教学质量也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要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现在的课堂既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不仅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我们更多地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传统的教学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一节课的主角都是教师而忽略了学生的角色,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只会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现在的教学观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课程讨论的进程建立在学生小组探究过程中涌现的发现和观点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学习者中心”。[7]学生要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观念,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清自己在学习中的角色,现在的课堂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只有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主体角色,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外在的学习都是被动的,主动参与其中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3)学校课程设置多元化

学校的课程仅仅重视课本的教学,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关系。学校的课程不仅要包括课本的学习,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配合教师积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低,因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不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要丰富课程内容,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设置的问题要新颖,有序,这样才会更加清晰。兴趣是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有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由易到难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一个情境,这样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情境中去摸索、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课程内容的丰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性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传统的教学观以教师为中心,现在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说课堂参与对教学尤为重要。师生互动的课堂才能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玉萍.从对立到对话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57.

[2]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5):137.

[3] 尹艳秋.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76.

[4] 钟启泉.对话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31.

[5] 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1):241.

    [6] 皇甫倩,王后雄,彭慧.高中生课堂参与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57.

[7] 杨南昌.设计有效的课堂参与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3,(2):105.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