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李春燕1林海2袁虎廷2姚丽英2
(1山西大同大学高教研究所,山西省大同市,037000;2山西大同大学,山西省大同市,037000)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年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1070)的研究成果之一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的最强音。它不仅是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选择和必然要求。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影响和制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若干意见》颁布后,各级各类高校立即掀起了贯彻落实高潮,围绕提高质量这一主题,结合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纷纷制定实施意见和办法,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确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和根本保障。有鉴于此,根据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加强和加快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目前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本文结合我们近年来的工作思考和实践,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力图对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一粗浅的探讨。
1、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1.1.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专业素养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作为专业人员的高校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主要是指建立在专业理念与师德基础上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往往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
1.1.1.专业知识。是教师为了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从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看,大致可分为:第一,学科知识。这是指教师应该掌握的特定专业和学科知识。有四个要求:一是对本学科的知识掌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知晓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具有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四是能够把本学科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学术造诣,并能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第二,教育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旨在使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学者未必是良师”,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知识,才能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深刻把握和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特点。因此,这是教育教学能力所要求的不可或缺的知识。第三,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如何把学科和学生联系起来的知识,以及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在此强调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第四,通识知识。指的是高校教师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关的科技知识和艺术素养,在此突出的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1.1.2.专业能力。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其中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首要能力,是专业能力的核心。为此我们试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三个维度,着重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做一阐释。
从教学过程看,教育教学能力可分解为三种能力:一是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是教育教学诸能力中最高级的能力;二是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能力。在教育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能力;三是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内容看,教育教学能力又分为呈现教材能力,如恰当编排呈现内容、次序,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等;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等;教学评价能力,如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能力、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
从教学手段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件性和连贯性;非言语表达能力,如语言感染力、表情、手势等;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如运用教具的恰当性等。需要指出的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已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以及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的能力。
1.2.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高校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潮流,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正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从而备受许多国家的关注。然而,由于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尤其是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教师的整体素质与上述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要求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据调查,近29%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面对不同的教学人群、不同的环境条件,教学方式方法却不能随之改变;58%的教师教学科研意识淡漠,忽视了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艺术和方法的研究;56%的教师缺乏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渠道,跟不上教育教学的迅速发展;43%的教师对课堂教学诸环节的调控能力低下;66%的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新思想、新理念的了解与认识,不善于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21%的教师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在多年推进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也切实体会到上述现象在教师队伍中的客观存在。由此看来,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现状,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普遍问题。
1.3.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性要素,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恰恰是目前高校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已经成为制约质量提高以及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只关注“教什么”而不重视“如何教”,难以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以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务必要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除鼓励和引导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外,还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2、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对策建议
2.1.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地区)教师发展的先进经验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如美、英、德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高校教师发展模式、制度、组织建设、机构建设与运行、资源开发、经费支持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美国75%的大学根据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普遍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在实践中,通过广泛的服务项目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英国为应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诸如政府建立教学品质提升基金,资助高校实施教学提升策略,资助大学设立的“教学卓越中心”和教学优秀个人等;颁布高等教育教学专业标准框架(UKPSF);成立全国范围的学与教协会(ILT,InstituteforLearningandTeaching)等。这些措施极大地鼓励了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质疑和“重科研,轻教学”等挑战时,采取了“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开展了高等教育评价、教师教学评价以及成立专门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等措施。这些成功经验可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师发展工作,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2.2.建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传统的师资培训主要是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专业能力为目标,而且主要是攻读学位和作访问学者,进修形式单一。罕见有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培训与进修。近年来,政府和一些高校也开展了入职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等的在职教师培训工作,但对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作用不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持续性的职后培训工作。借鉴国外的经验,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在高校内部普遍建立起专司教师发展的工作机构。如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常设机构。为此,各高校应集中管理职能,整合培训资源,对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作出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工作,搭起组织化、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重要平台。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培训活动和日常咨询服务,使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2.3.建立激励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机制
为扭转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淡漠,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愿望不是很强的局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以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是要改变以学术发展为主导的评价和以数量(工作量)为主导的教学评价,既要有科研业绩评价,更要有教学业绩评价,既要反映教师的工作量与付出,更要突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投入与育人效果;二是要将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激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这种考核也要体现分类要求的原则,即针对不同职称(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对于处于专业成长期的青年教师,要明确要求,严格考核,引导他们制定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不断改善教学效果;三是规范奖励制度,设立与科研业绩奖励并行的教学工作奖项,奖励那些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特别要重奖那些在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通过科学的评价,严格的考核,有效的激励,全面促使广大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4.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
教师虽按学院或系划分,但其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应该是按课程或三级学科设置的教研室。教研室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有效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线阵地,是真正的“教师之家”。可见教研室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可是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忽视了教研室建设,有的组织不健全,有的功能弱化,形同虚设。对此,要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措施,加强教研室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完善组织、明确职能、规范管理、严格考评等,强化教研室主任的责任意识,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使教研室切实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与此同时,为了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还要建立导师制度和助教制度。这项工作首先应做好导师的遴选,明确其职责和待遇。其次要对培养对象提出接受指导的任务和目标要求。再次还要严格指导情况与培养效果的考核,确保“传帮带”的实效性。
2.5.依托“本科教学工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实施“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中,国家、省(区、市)和高校的三级建设项目都应和全面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如精品课程建设及评审,应更加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成果与推广;优秀教学团队的评审,应更加关注其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教学名师的遴选,应更加突出其教育教学造诣与指导青年教师的业绩。工程的有关项目不但要严格评审,还要加强评后管理,巩固成绩,不断提高水平,特别要加大宣传与交流力度,有效发挥其对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怀银主编.高等教育学[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10)123~124.
[2]袁新苗.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1,24(1)33.
[3]董玉琦等.协调发展共同成长——2011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2(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