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发布时间:2018-12-10
终身教育体系;国际共识;政策执行;立交桥建设;立法问题
发布时间:2018-07-26
孙艳玲 同志课例《难忘的故乡》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小学优质课组 叁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K—2018072680...
发布时间:2018-12-07
论教育中自由价值的迷失与复归四、教育何以重新塑造自由价值在工业社会到来之时,教育的价值被人拆解殆尽。人和教育唯一能感知的价值只有工具价值,所以人和教育都需要通过自由建立起通往彼此内涵的渠道,但在现实中...
发布时间:2018-07-05
郑福忱 同志作品《项目八 任务3 矫正和弯曲技能训练》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科研组 叁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K—2018070585...
发布时间:2018-12-06
论教育中自由价值的迷失与复归三、教育与自由的价值分离人原本是一个生物概念,由于教育的作用,人的内涵才变得丰富起来。我们常常将教育与时代环境、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的生活诉求联系在一起。虽然教育被赋予...
发布时间:2018-11-07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许磊 同志作品《基于云计算数字媒体的高等教育技能培训平台研究与实践》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组 壹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C—2018110715...
发布时间:2018-12-04
教育;自由;价值;迷失;复归
发布时间:2018-11-07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许磊 同志作品《基于云计算数字媒体的高等教育技能培训平台研究与实践》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组 壹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C—2018110715...
发布时间:2018-12-03
MPGCDIO;CDIO工程教育;数理公共基础课程
发布时间:2010-04-28
吉林省抚松县第十中学 王明明 同志课例《质量守恒定律》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初中优质课组 叁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K—2010042879...
发布时间:2018-12-01
教育学的性质是指教育学这种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它主要是由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的。尤其是研究方法对教育学性质的影响:体悟、总结赋予教育学经验性质;反思、批判赋予教育学哲学性质;实证、实验赋予教育学科学性质;价值沉思赋予教育学文化性质。...
发布时间:2018-11-29
数据、变量和方法(一)数据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EducationPanelStudy,简称CEPS)oCEPS以2013-2014学年为基线,以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和初中三年级(九年级...
发布时间:2018-06-11
孟凡军 同志作品《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改进》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小学论文组 叁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L-2018061104...
发布时间:2018-06-11
孟凡军 同志作品《大自然的语言》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小学教学设计组 贰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S—2018061138...
发布时间:2018-10-15
王超 同志作品《We have new friends Lesson 3》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小学教学设计组 叁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S—2018101566...
发布时间:2016-10-28
王超 同志课例《Look at my nose Lesson 13》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小学优质课组 贰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K—2016102878...
发布时间:2017-05-16
王超 同志作品《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渗透》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小学论文组 壹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L-2017051635...
发布时间:2016-10-28
王超 同志作品《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 小学论文组 壹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L-2016102813...
发布时间:2018-11-28
三、中国基础教育的制度安排与学校的阶层分割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居住分割、学校质量分化和择校是学校阶层分割的主要因素。对于中国的学校阶层分割问题,必须考虑我国学校阶层结构分化过程的特殊性,即它是在一个变...
发布时间:2017-10-17
孙秀慧 同志作品《加强阅读指导 提高士官学员阅读能力》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论文组 壹 等奖。 特颁此证。 获奖编号:JL-201710176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49/12020条记录/页 共2382 条记录 转到第
Copyright © 2008-2011 版权所有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ddjyjbjb@163.com